标准化
——超越时代的兵器工业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俑坑中的戈也不是同年生产的,但它们也是一模一样。
湖北鄂州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对这些青铜箭头的三个面做放大投影,放大20倍,轮廓误差不大于0.15毫米,放大投影同现在的步枪子弹惊人地相似!可以想像,这样的箭飞行平稳、速度快,而命中率又极高。
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2000多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得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它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的和初步的,但是,在2000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
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
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
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为一支100万人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仔细观察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磨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2000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考古学界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在秦汉时代,已经有某种简单的加工机械。
或许,机械的使用使秦人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然而,没有考古证据,对研究人员来说,秦人的兵工厂仍旧是谜一般的地方。专家们又尝试从另一条线索来接近这尘封的秘密。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部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丞相,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詟”。
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于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
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
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秦律规定新工匠刚开始工作时,第一年要求达到规定产量的一半,第二年的产量就要达到与成熟工匠相当的水平。工师负有教导的责任,新工匠如果能提前学成的,将获得奖赏。而没有能够如期学成的,要记下名字而上报给内史,听候处罚。
为了加强质量管理,秦人发明了实名制。在工匠制造的每件产品上面都要刻上他的名字,“以考其诚”,看你做得质量的好坏;“如有不当”,做得不好的话,“以兴其罪,以究其情”,还要惩罚,要追查你为什么做得不好。
考查时产品如果被评为下等,不仅工匠将被问罪,而且工师、丞等管理人员也都要受到处罚。
兵器生产方面的这种管理模式事实上是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一个缩影。它也将这种集权思想灌输给成长之中的秦王嬴政。出现在兵器上的吕不韦的名字,历史跨度将近10年之久。在嬴政带剑亲政的那年前后,吕不韦的名字消失了。从此,所有相邦的名字到嬴政死前再也没有出现在兵器的刻辞上。公元前239年,在为相10年后,权倾一时的吕不韦最终被赐自杀,从此,秦王嬴政将中央集权的制度发挥到了极致。
事实上,杀害吕不韦的真正凶手就是吕不韦自己。因为迷恋权力,吕不韦造就了嬴政;也因为迷恋权力,嬴政杀了吕不韦。
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
一个叫詟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詟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
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
其中有一个工匠名叫“窎”,他至少干了16年,在铭文中他连续地出现了16年,当然可能还要长。“窎”必定是一位老工匠了。在秦国中央政府的手工工场,工匠由两类人组成,一种是奴隶和刑徒;一种是自由民。秦简上说,奴隶和刑徒即使变成了自由人,也得在工场终身干活。原本就是自由民的工匠也很难逃脱终身劳作的命运。我们不清楚“窎”究竟是哪一类人,但无论如何,“窎”的一生都得在工场度过了。
16年的劳作,“窎”不知道经历过多少坎坷。就是这些像“窎”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存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
秦代在兵器生产方面,完全实现了法律化的管理制度,各种各样的法律条文,名目繁多。云梦竹简的出土,为此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秦简上说,在兵器上涂漆,将黑色和红色涂颠倒了,不要以为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应该按照法律论处。大到整个工场,小到某一个像“窎”这样的工匠,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量。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或质量有问题的,从工师到工匠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考核制度极其具体和严格。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蛮荒和蒙昧包围的时候,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了:在秦的时代,秦人实际上已经开始用铁了,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中提到了秦国设置有“右采铁”、“左采铁”等专门从事管理铁的生产的官员,不过人们还不能像处理青铜一样熟练地用铁,铁的冶炼和铸造还处在发展阶段,而且铁的冶炼难度较大,在春秋战国时期铁还是比较稀缺,所以那个时代的武器还是以青铜为主,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仍旧是青铜铸就的。
2000多年前,包括秦人在内的列国都将青铜的性能发展到了极致,在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这些青铜兵器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然而,秦军战士怎样使用青铜兵器,强大的秦军究竟是如何作战的呢?秦国的青铜兵器完美无瑕,而其它六国的兵器同样绚丽多彩,那么秦军究竟凭借着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呢?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军团,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