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本帖最后由闲情于2011-3-2809:49编辑[/i]
可靠性漫谈之二:小标记大学问(原创)
IC器件天天在用,不知上面的标记大家可否认真关注过、是否在放大镜下仔细观查过?为何要问这个的问题?事情要从一个失效分析讲起:
某著名外企的某型产品,在使用了一二年后,发现返修率的有异常升高:经常出错的、偶尔出错的、时对时错的都有。维修时发现问题集中在板上的某个器件,更换了就好了。而这个器件是某著名国外品牌的,已用了多年,以前未出现过问题。于是收集了一些失效样品进行分析。最后在专业分析机构的红外扫描镜下发现是故障点是内部管脚间有异常漏电情况。基本确定是器件质量的问题。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分析人员还发现问题器件的标记还有个多余“—D”的后缀,这个后缀标记,在IC制造行业内通常是工厂内部工程批的记号,也就是试生产或调整工艺时的流片批次,不是正常出货的产品!追查到采购部门,果然是由于当时缺货,在非原厂渠道紧急调的货。
这件事给我们教训是:如果采购人员懂得这个标记的含义,当时就会引起警觉。如果质量人员懂得这个标记的含义,在来料检验时,就会发现这个问题。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质量问题呢?原因有很多,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首先,每个生产厂家都会有次品\工程批次\做过试验的样品,这些东西是如何处理的?答案是:当垃圾卖了。问题是:这些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这是情况之一。
其次,市面上有不少从国外电子垃圾上拆下来旧器件的翻新品。这个最省事的拆法是油炸,又快又狠。拆下来再清洗,打磨。重新打标。旧货本来的质量就参差不齐,加上这个拆法更对器件的可靠性造成附加的伤害。由于现在激光打标设备便宜了,故重新打标也多是用激光的。这种标记在没有原厂样品对比的情况下,是难以分别的。当然,有经验的老手也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如器件的倒角大小等打磨留下的痕迹来加以区分。这是情况之二。
其三是仿冒名牌的。比较有法律意识的的是商标做的非常近似,就象同样做三黄鸡生意的”张鼎鸡”和”振鼎鸡”,不注意看就会上当。更有甚者是标记和封装干脆仿制得一模一样,可是质量却是有疑问的。
所以,采购和来料检验部门等相关人员掌握与此相关的区分知识,尽量避免从不可靠的渠道购货,做好原厂样品的封样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感谢LZ分享经验!
山寨
学习了,标识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