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产品质量协会;
二、承办单位:北京中企远大文化传播中心;
三、培训时间、地点:2天•深圳2012年4月23-24日,4月22日报到;
四、课程对象:电子产品(组件及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设计人员、可靠性试验评价、设计评审和故障分析人员。
五、授课大纲:课程大纲以根据学员要求,上课时会有所调整,具体以报到时的讲义为准。
一.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1.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可靠度、不可靠度、瞬时失效率、保证寿命、平均寿命、特征寿命、中位寿命、平均修复时间、有效度。
2概率与统计
①概率②分布③置信区间;
二.可靠性模型基础
三.可靠性预计和分配
1GJB可靠性预计法
2贝尔实验室可靠性预计法
3广州地铁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和预计
四.电子可靠性设计
1.可靠性设计的思路
设计失败的案例
2.某型计算机可靠性设计缺陷分析
3.降额设计
4.储备(冗余)设计
5.潜在通路分析
案例1潜在通路案例2潜在时间案例3潜在标志案例4潜在指示地铁上紧急按钮的潜在指示
6.电子产品热设计
6.1温度对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影响6.2电子设备热的来源6.3热设计的目的6.4热设计的程序6.5热设计中元器件布局案例6.6热设计中元器件的安装原则
安装失误案例6.7鼓风机的选择与安装6.8冷却剂流道设计6.9改善热设计的方法及案例
案例1密封电子设备案例2机载电子设备
7.软件可靠设计技巧与管理
软件可靠设计案例
五.元器件的常见的失效模式及预防对策
①阻容元件常见的失效模式及预防对策案例②二极管三极管常见的失效模式及预防对策案例③机电元件常见的失效模式及预防对策案例④集成电路常见的失效模式及预防对策案例⑤防浪涌设计案例⑥防闩锁设计案例⑦ESD防护案例
六.可靠性试验
1.可靠性试验及其分类
2.可靠性测定试验
点估计区间估计
3.可靠性鉴定试验
2.1试验大纲2.2试验条件2.3试验样品2.4一次抽样检验方案的基本原理2.5案例分析
4.HALT/HASS试验
1)HALT和HASS的概念与应用范围
2)高加速的基本原理
3)HALT/HASS试验过程及方法
4)开展HALT和HASS的几点看法
5.可靠性增长实验
6.加速寿命实验
5.1寿命试验的分类5.2寿命试验的测试点5.3寿命试验的数据处理5.4加速寿命试验的理论依据5.5加速应力的选择5.6样品数量的选择5.7激活能的计算5.8双应力加速实验法
7.可靠性实验案例介绍
案例1 已知置信度和MTBF时的实验测定
案例2 已知置信度和可靠度时的实验测定
案例3 案例加速寿命实验测定法
案例4可靠性鉴定实验
六、培训费用:3000元/人(含培训、资料、证书、午餐费)。请在开班前传真报名回执表。我们将在开班前2天内传真《报到通知书》,告知具体地点及行车路线;
七、讲师介绍:
张增照中国电子产品质量协会特聘讲师
曾在多家国际公司负责过产品可靠性设计及开发工作。中国某研究所可靠性处长,高级顾问,具有丰富的硬件设计经验。1994年邀请加入中国最权威的可靠性试验室,从事电子产品测试、试验和可靠性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学术带头工作。在此试验室一直从事电子元器件和设备的可靠性工作。负责了五个国家重点工程元器件的优选工作,开展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分析等工作,主持了GJB/Z299《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关键技术研究,并相继发布了A、B版。编写了《可靠性建模与分配》,《可靠性预计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故障模式、效应及危害性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FTA)》、《工程用元器件质量管理》等有创新性的培训课题。通过国家颁发专业质量培训执教资格证书。是《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编委会委员。
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和产品测试实践以及深厚的可靠性理论基础,为张老师开展产品可靠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工程经验。曾为广州地铁二号线电源系统及科利公司完成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建议书,为康佳、TCL、美的、科龙、电子36所、34所、54所、44所、26所进行过可靠性内训授课和咨询;为我国电子行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几十次公开可靠性设计、可靠性预计、3F方法、元器件优选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时刻想着武装头脑是明智的
机械结构设计与规范高级研修班
一、课程提纲:课程大纲以根据学员要求,上课时会有所调整,具体以报到时的讲义为准:
第一章材料选择
1.1材料的分类
1.2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1.3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1.4通过热处理改变材料的特性
1.5通过表面处理改变材料的特性
1.6型材的种类
1.7材料的选用原则
1.8复合材料
1.9功能材料
1.10电磁材料
1.11毛坯的规格与下料
1.12原材料的性状
1.13材料的存放周转与布局
第二章图纸标准化
2.1产品的设计流程
2.2图纸全面标注准则
2.3装配图尺寸标注准则
2.4标注尺寸要明确基准准则
2.5合理标注尺寸准则
2.6重要尺寸直接标出准则
2.7一般尺寸标注便于加工测量准则
2.8标注尺寸不能注成封闭式准则
2.9不重要尺寸注成封闭环的准则
2.10形位公差标注准则
2.11一般公差标注准则
2.12粗糙度标注
2.13材料标注
2.14热处理标注
2.15表面处理标注
2.16技术条件标注
2.17文控流程及作用
第三章公差设计准则
3.1关键配合尺寸的加工要求明确准则
3.2同一道工序准则
3.3减少刚体转动位移准则
3.4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3.5最小公称尺寸准则
3.6避免累积误差准则
3.7形状简单准则
第四章工艺设计准则
4.1螺钉的扭矩扭力要求
4.2内孔后处理准则
4.3重要安装面受保护准则
4.4精密零件包装强化要求准则
4.5模具件外观判定
4.6工装辅助装配设计准则
4.7加螺纹胶防松措施
4.8易掉细小物件固定准则
4.9可更换件方便拆装准则
4.10开关防误操作准则
4.11重零部件组装中先支撑准则
4.12相近组件中明显区分部件准则
4.13磁环导线固定准则
4.14无用接插件脚热熔胶热封准则
4.15走线孔内护线套准则
4.16光源处无漏光遮光准则
4.17两插件之间最短距离
4.18其它
第五章标准件设计准则□
5.1优选器件准则
5.2标准件种类最少准则
5.3非标件慎用准则
5.4相同装配相同标准件准则
5.5腐蚀环境材料同质准则
5.6外部螺钉特征一致准则
5.7明显差异或完全相同准则
第六章薄板件设计准则
6.1薄板翻边准则
6.2薄板零件禁攻丝准则
6.3薄板件判定标准
6.4形状简单准则
6.5节省材料准则
6.6足够强度刚度准则
6.7避免粘刀准则
6.8弯曲棱边垂直切割面准则
6.9平缓弯曲准则
6.10避免小圆形卷边准则
6.11槽孔边不弯曲准则
6.12复杂结构组合制造准则
6.13避免直线贯通准则
6.14压槽连通排列准则
6.15空间压槽准则
6.16局部松弛准则
第七章焊接件设计准则
7.1几何连续性原则
7.2避免焊缝重叠
7.3焊缝根部优先受压
7.4避免铆接式结构
7.5避免尖角
7.6便于焊接前后的处理操作和检测准则
7.7对接焊缝强度大及动载荷设计准则
7.8焊接区柔性准则
7.9最少的焊接
7.10材料的可焊性,碳钢中的碳含量
7.11前处理、后处理工艺
7.12焊缝受载形式利于焊接工艺准则
第八章工艺设计基础
8.1工艺设计基本原则和思维方法
8.2与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8.3工艺技术的选择
8.4产品工艺工作程序和内容
8.5工艺文件
8.6机械加工定位夹紧符号
8.7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
8.8零件结构工艺性要求
8.9工艺包含的内容
8.10可靠性设计准则要求
8.11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8.12刚度和强度的要求
8.13产品外形造型的要求
第九章工装设计
9.1工装的分类
9.2专用刀具
9.3专用量具
9.4专用夹具
9.5各种模具
9.6各种专用小工具
9.7生产流水线
第十章机械加工工艺
10.1加工设备,加工方法,精度要求
10.2毛坯及机械加工余量
10.3金属切削刀具夹具与模具
10.4金属切削机床
10.5常用量具与量仪
10.6机械加工时间定额
第十一章工艺流程设计
11.1工艺方案设计
11.2工艺路线设计
11.3工艺规程设计
11.4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
11.5工艺验证
11.6工艺文件的修改
11.7各工序的内容
11.8机床和工艺设备
11.9工件的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11.10工时定额及工人的技术等级
第十二章工艺审核
12.1零件图纸审核要点
12.2图形绘制标注的标准符合性
12.3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标注
12.4表面粗糙度等级的选择
12.5材料的选择
12.6热处理的选择
12.7表面处理的选择
12.8技术条件内容的选择
12.9刚度和强度核算
12.10成套产品图纸审核要点
12.11产品性能与预定标准
12.12产品的结构合理性
12.13标准件通用件外购件选型
12.14共享技术平台
12.15产品性价比的合理性
12.16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
12.17产品的造型与色彩
第十三章塑胶件设计准则
13.1零件配合无变形过应力准则
13.2避免翘曲准则
13.3细长筋受拉准则
13.4避免内切准则
13.5避免尖锐棱角准则
13.6铸塑构件避免局部材料堆积
13.7避免局部表面倒塌准则
13.8避免公差精度准则
13.9非各向同性准则
13.10粘合面剪切力原则
13.11螺栓带衬板准则
13.12最小壁厚准则
13.1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
第十四章腐蚀设计准则□
14.1避免大面积叠焊准则
14.2避免间隙腐蚀准则
14.3避免局部微观腐蚀环境准则
14.4防止流体通道淤积原则
14.5避免大温度和浓度梯度差准则
14.6防止高速流体准则
14.7腐蚀裕度准则
14.8最小比表面积准则
14.9便利后继措施准则
14.10良好力学状态准则
第十五章可靠性设计准则□
15.1冗余法则
15.2零流准则
15.3可靠的工作原理准则
15.4裕度准则
15.5安全阀准则
15.6简单准则
第十六章力学原理设计准则□
16.1强度计算和试验准则
16.2均匀受载准则
16.3力流路径最短准则
16.4减低缺口效应准则
16.5变形协调准则
16.6等强度准则
16.7附加力自平衡准则
16.8空心截面准则
16.9受扭截面凸形封闭准则
16.10最佳着力点准则
16.11受冲击载荷结构柔性准则
16.12避免长压杆失稳准则
16.13热变形自由准则
第十七章热应力设计准则□
17.1问题点明确准则
17.2知识点明确准则
17.3减法结构准则
17.4加法结构准则
17.5方向调节原则
17.6消除温度差准则
第十八章运动部件设计准则□
18.1可活动部件预防准则
18.2运动部件防护和标识准则
18.3运动部件磨损储存腐蚀SFC分析准则
18.4磨损后的运动部件安全设计准则
18.5最大活动范围受控准则
18.6运动部件装配专用工装夹具准则
第十九章轴支撑设计准则□
19.1轴向静定准则
19.2固定轴承轴向能双向受力准则
19.3固定轴承四面定位准则
19.4松弛轴承至少一圈定位准则
19.5受变载轴承圈固定准则
19.6可分离轴承的配合固定准则
19.7可分离轴承的调隙准则
19.8便利安装拆装准则
19.9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不混用准则
19.10保障轴向定位可靠准则
19.11过渡配合准则
19.12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第二十章便于装配设计准则
20.1预留装配活动空间准则
20.2防呆设计
20.3一道工序只操作一个活动零件准则
20.4装配累积误差受控准则
20.5密封圈装配过程光滑过渡准则
20.6清洗烘干排液便利准则
20.7加工过程表面要求
20.8标准工具准则
20.9便于运送的原则
20.10便于方位识别的准则
第二十一章铸件设计准则
21.1最小壁厚准则
21.2筋长方向柔性准则
21.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
21.4良好的受力状态准则
21.5便利模具制作准则
21.6脱模方便准则
21.7流动畅通准则
21.8便于排气准则
21.9清除表皮方便准则
21.10便于切削加工准
二、课程收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了解—
通过本课程,可以快速积累设计经验、在设计阶段避免可靠性隐患问题、在样机阶段测试发现潜在隐患、在失效后快速发现问题点和失效机理及解决办法。
三、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产品质量协会;
四、承办单位:北京中企远大文化传播中心;
五、课程对象:项目经理、适于系统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开发项目经理、测试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技术管理等岗位
六、培训费用:3000元/人(含培训、资料、证书、午餐费)。请在开班前传真报名回执表。我们将在开班前2天内传真《报到通知书》,告知具体地点及行车路线;
七、培训时间、地点:2天•深圳2012年4月21-22日,20日报到;
八、培训证书:中国电子产品质量协会培训证书;
九、师资介绍:
胡老师:中国电子产品质量协会特聘讲师,机械工艺设计与模具技术专家,近40年机械工艺技术经历,曾任航空军工企业副总工、浙江某民营模具企业总工艺师,擅长于机械工艺、模具设计及加工技术,曾为广东美的(空调)、宁波星箭(航天液体加注)、科立信安防(安防设备)、航天二院(军工)、航天五院(军工)、航天长峰(医疗设备)、武汉光迅港湾网络(网络通讯设备)等上百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及辅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