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产品质量协会;
二、承办单位:北京中企远大文化传播中心;
1.电磁兼容概述
1.1电磁兼容的定义
1.2电磁兼容的研究领域
1.3实施电磁兼容的目的
2.电磁兼容发展动态
2.1国内外电磁兼容发展动态
2.2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电磁兼容管理情况
2.3国内EMC的发展与3C认证的EMC要求
3.电磁兼容理论基础
3.1基本名词术语
3.2电磁兼容测试中常用单位
3.3电磁干扰形成的三要素
3.4电磁骚扰源的特性
3.5电磁骚扰传播特性
4.电磁兼容标准及其认证
4.1电磁兼容标准及组织
4.2世界主要国家、地区EMC质量管理简介
4.3我国电磁兼容的质量管理及认证(含3C认证)
5.电磁兼容测试
5.1电磁兼容主要测试场地
5.2电磁骚扰测量的主要检测仪器和设备
5.3电磁抗扰度测量的主要检测仪器和设备
5.4电磁骚扰测试项目及方法
5.5电磁抗扰度测试项目及方法
6.电磁兼容设计基础
6.1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6.2电磁兼容设计的费效比
6.3电磁兼容设计一般要求
6.4电磁兼容控制策略与控制技术
6.5电磁兼容性补救措施 7如何顺利通过电磁兼容试验
7.1.1什么时候需要电磁兼容整改及对策
2常见的电磁兼容整改措施
7.2.电磁骚扰发射测试常见问题对策及整改措施
1电子、电气产品内的主要电磁骚扰源
2骚扰源定位
3电子、电气产品连续传导发射超标问题及对策
4电子、电气产品断续传导发射超标问题及对策
5电子、电气产品辐射骚扰超标问题及对策
6骚扰功率干扰的产生和对策
7.3.谐波电流测试常见问题对策及整改措施
1测量标准介绍
2谐波电流发射的基本对策
3利用电感储能电流泵式解决方案
4低频谐波电流抑制滤波解决方案
5主动PFC解决方案
6谐波问题的其它对策、
7.4.瞬态脉冲抗扰度测试常见问题对策及整改措施
1综述
2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常见问题对策及整改措施
3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常见问题对策及整改措施
4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常见问题对策及整改措施
7.5.工频(低频)场电磁干扰、抗扰及防护
.1工频电磁辐射的危害
2用电设备与工频(低频)场电磁干扰
3用电设备的低频电磁发射要求
4用电设备的低频电磁发射的对策
5用电设备的工频抗扰度要求
6用电设备的工频磁场抗扰对策
8.AV产品3C认证EMC检测问题与对策
8.1.关于3C认证
8.2.AV认证检测中常见电磁兼容问题与对策
8.3.IT认证检测中常见电磁兼容问题与对策
8.4.影响检测进度的非技术问题
电子产品热设计、热分析及热测试讲座
培训时间、地点:2天•深圳2014年3月29-30日,
课程提纲:课程大纲以根据学员要求,上课时会有所调整,具体以报到时的讲义为准。
(1)、电子设备热设计要求(0.5H)
1热设计基本要求2热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2)、电子设备热分析方法(1.5H)
1热分析的基本问题2传热基本准则3换热计算
4热电模拟5热设计步骤
(3)冷却方法的选择(0.5H)
1冷却方法的分类2冷却方法的选择 3冷却方法选择示例 4冷却技术的极限
(4)电子元器件的热设计及热分析(0.5H)
1热设计流程2常用器件的热特性 3散热计算 4功率器件的ICEPAK热分析
(5)电子设备的自然冷却设计(1H)
1热安装技术2热屏蔽和热隔离3印制板的自然冷却设计
4传导冷却 5电子设备机柜和机壳的设计
(6)散热器的设计及选型(2H)
1概述 2散热器的传热性能3散热器设计4散热器在工程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7)风冷系统设计及风机选型(1.5H)
1强迫空气冷却的热计算 2通风机 3系统压力损失及计算
4风冷系统的设计 5通风管道的设计 6风冷机箱和机柜设计
(8)电子设备用冷板设计(0.5H)
1概述 2冷板的结构类型及选用原则3冷板的换热计算 4冷板的设计步骤
(9)热电制冷器(1H)
1概述 2热电制冷的基本原理 3制冷器冷端净吸热的基本方程
4热电制冷器的两种设计方法5多级热电制冷器的性能 6热电制冷器工程设计实例
7热电制冷器的结构设计8热电制冷器在热控制中的应用
(10)热管散热器的设计(1H)
1概述 2热管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3普通热管的传热性能 4热管设计
(11)电子设备的热性能评价(0.5H)
1热性能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2热性能草测 3热性能检查项目 4热性能测量及通过标准
(12)Icepak热分析软件的应用(1H)
1Icepak软件功能简介 2建模过程 3典型散热部件的Icepak分析 4Icepak应用实例\
(13)热设计实例(2.5H)
1电子设备热分析软件应用研究 2典型密封式电子设备结构设计
3功率器件热设计及散热器的优化设计 4户外机柜的散热设计实例 5高热流密度水冷机柜设计方案 6某3G移动基站的热仿真及优化 7电子设备热管散热技术现状及进展
8吹风冷却时风扇出口与散热器间距离对模块散热的影响 9实验评估热设计软件
培训收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了解:
1.电子设备热设计要求及热设计方法2.电子设备冷却方法的选择及主要元器件的热特性
3.电子设备的自然冷却及强迫风冷设计 4.散热器的设计及优化
5.热电致冷、热管散热器等高效散热部件的原理及应用 6.电子设备热性能评价及改进方法
7.计算机辅助热分析原理
8.电子设备热设计工程应用实例
E-MAIL:[email]liyan888@188.com[/email]
联系人:李艳(13521081150)
机械可靠性设计
培训时间、地点:2天•深圳2014年3月27-28日,26日报到;
培训对象:从事动力学机构设计的机械工程师、系统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可靠性工程
师、技术经理、总工等
课程特点:本课程针对机械动力学系统的设计,涵盖了材料的选择、力学的计算、表面处理和热处理工艺的选择、失效的分析、振动噪声的消除与预防、动力学测试与分析等方面内容。
提纲:课程大纲以根据学员要求,上课时会有所调整,具体以报到时的讲义为准。
第一章机械可靠性设计基本依据
1.1干涉模型1.2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1.3基本载荷形式1.4综合作用类型1.5主要失效模式1.6系统功能关系
第二章基于载荷环境的材料工艺准则
2.1广义载荷2.2环境类形2.3材料类型2.4毛坯工艺2.5加工准则
第三章结构可靠性技术准则
3.1优化设计3.2余度设计3.3防错设计3.4环境适应性设计3.5维修性设计
第四章机械可靠性设计数学模型
4.1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4.2静载荷作用的可靠性设计
4.3交变载荷作用的疲劳可靠性设计
4.4压力容器的可靠性设计
4.5交变温度作用的热负荷可靠性
4.6腐蚀与磨损条件下构件可靠性
第五章机械可靠性设计准则
5.1基于材力三大假设的静载设计
5.2基于交变载荷或谱载荷作用的抗疲劳设计
5.3基于当量初始缺陷分布的概率断裂控制
5.4基于压力容器快速断裂控制的损伤容限
5.5基于交变温度作用的热疲劳特性
5.6构件防腐蚀和耐磨损设计
第六章机械可靠性应用
6.1冲击载荷与霍普金圣效应
6.2各态遍历的随机振动
6.3随机振动试验准则
6.4冲击载荷作用的设计准则
6.5结构柔性与变形协调设计
6.6压力容器与动载作用设计
6.7振动环境作用的可靠性准则
6.8复合载荷环境材料匹配
6.9载荷环境毛坯匹配准则
6.10减振器与结构阻尼准则
6.11润滑与降噪准则
6.12表面技术与润滑匹配
6.13箱座、支架类零部件材料阻尼准则
6.14铸件减震设计准则
6.15锻件、焊接件抗冲击设计准则
第七章受热结构影响因素
7.1总体热惯性与最高温度
7.2比热容与高温持续时间
7.3表面辐射系数
7.4热阻与热循环特性
7.5隔热设计准则
7.6耐热限制
7.7主动冷却技术
第八章机械可靠性工程实施
8.1可靠性预计和分配8.2可靠性设计8.3可靠性试验8.4可靠性管理
第九章典型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9.1弹簧疲劳与老化机理
9.2弹簧抗疲劳设计
9.3橡胶耐磨性分析
9.4小子样产品可靠性评价
9.5名义应力-应变与局部应力-应变
9.6结构变形与失稳分析
9.7产品安全系数与可靠性参数
9.8机械结构典型寿命分布
9.9旋转件动平衡问题分析
9.10齿轮耐磨性影响分析
9.11受力构件零件的应力松弛分析
嵌入式软件可靠性设计
时间/地点:2014年3月25-26日(24日报到)深圳
参加对象:质量工程师、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可靠性工程师、测试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部经理、研发高管等
课程内容介绍:课程大纲以根据学员要求,上课时会有所调整,具体以报到时讲义为准。
1.概述和定义
2.计算机系统设计准则:
2.1、一般要求;2.2、硬件与软件功能的分配原则;
2.3、硬件与软件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原则;
2.4、安全关键功能的人工确认;
2.5、安全性内核;2.6、自动记录系统故障;
2.7、禁止回避检测出的不安全状态;
2.8、保密性设计;2.9、容错设计
3.硬件设计:
3.1、硬件选用;3.2、总线检测;3.3、加电检测;3.4、电源失效的安全措施;
3.5、主控计算机失效的安全措施;3.6、反馈回路传感器失效的防护措施
3.7、电磁干扰的防护措施;3.8、维修互锁措施
4.软件需求分析
5.软件危险分析
6.安全关键功能设计
7.冗余设计准则:
7.1、指令冗余设计;7.2、软件陷阱与软件拦截技术;7.3、软件冗余
8.接口设计准则:
8.1、硬件接口要求;8.2、硬件接口的软件设计;8.3、人机界面设计;8.4、报警设计;8.5、软件接口设计
9.软件健壮性设计准则:
9.1、电源失效防护;9.2、加电检测;9.3、电磁干扰;9.4、系统不稳定;
9.5、接口故障9.6、干扰信号9.7、错误操作;9.8、监控定时器的设计
9.9、异常保护设计
10.简化设计准则:
10.1、单入和单出;10.2、模块的独立性;10.3、模块的扇入扇出;10.4、模块耦合方式;
10.5、模块内聚顺方式;10.6、其他特殊考虑
11.余量设计:
11.1、资源分配及余量要求11.2、时序安排的余量要求
12.数据要求:
12.1、数据需求;12.2、属性控制;12.3、数值运算范围控制;12.4、合理性检查
13.防错程序设计准则:
1、参数化;2、公用数据和公共变量;3、标志;4、文件;
5、非授权存取的限制6、无意指令跳转的处理;7、程序检测点的设置8、寻址模式的选用;
9、数据区隔离;10、安全关键信息的要求;11、信息存储要求12、算法选择要求
14.编程要求:
1、语言要求;2、汇编语言编程限制
3、高级语言的编程限制;4、圈复杂度指数(McCabe)5、软件单元的规模;6、命名要求;
7、程序格式要求;
8、程序注释要求与方法;
8.1、注释的一般要求8.2、模块头注释要求;8.3、模块内注释要求;8.4、安全关键内容注释要求;
9程序设计风格;
9.1、通用类;9.2、结构类;9.3、说明类;9.4、输人输出类;9.5、语言类
15.多余物的处理:
1、文档中未记载特征的清除;
2、程序多余物的清除;
3、未使用内存的处理;4、覆盖的处理
16.版式
17.注释
18.命名
19.可读性
20.变量、结构
21.函数、过程
22.可测性与软件测试:
1、需求遗漏或不明确2、配置保存的生效
3、缺省配置的影响4、报警和清除
5、菜单选项测试6、缺省配置测试
7、系统测试注意事项
23.程序效率
24.质量保证
25.代码编辑、编译、审查
26.代码测试、维护
27.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