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由于建立数据库逻辑的需要,我思考了一下不可靠度F(t)和失效率λ(t)这两个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和大家分享一下,不知道正不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
F(t),是指不可靠度,又叫失效概率函数,其标准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是和可靠度R(t)相对应的一个函数,任意一个时刻F(t)+R(t)=1。它是失效密度函数f(x)在一段时间内的积分,是一个累计函数。
λ(t),是指失效率,其标准定义为“在某时刻还未失效的产品在下一个单位时间内失效的概率”,即在某时刻产品发生失效的可能性,是一个瞬时函数。但是当单位时间拉长时,失效率就会变成该单位时间内的积累函数F(t)。
比如,对于FPMK这个指标,其定义为每百万公里的失效率,是一个λ(t)指标。但是对于一个寿命为100万公里的产品来说,FPMK既是一个λ(t)指标,又是一个F(t)指标。其计算案例如下:
1000个产品投入运营,其使用寿命为100万公里,当运行100万公里时共有50个产品失效。
如果要计算这1000个产品在100万公里内的失效概率F(t)=50/1000=0.05;
如果要计算这1000个产品在投入使用后每100万公里的失效率λ(t),即FPMK=50/1000=0.05。
也就是说这两个指标实际上是一样的。
因此,我认为当不可靠度F(t)和失效率λ(t)的计算区间一样时,这两个指标的结果是一样的,当计算区间不一样时,这两个指标的意义和数值就不同了。
[quote][url=pid=170915&ptid=16782]7847319发表于2016-4-1910:19[/url]
失效概率怎样通过试验来提高呢?[/quote]
元件的失效率可以通过查资料获取,整机的失效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计算,然后可以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失效概率怎样通过试验来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