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color=blue]1)可靠性工程的热点问题一无维修使用期(MFOP)
在国际上早在1995年对传统的可靠性定义提出了质疑,在欧洲开始用无维修使用期(MFOP)取代原先的MTBF,摒弃随机失效无法避免的旧观念,故障率浴盆曲线分布规律也就被打破。当前国际上兴起在可靠工程中推行失效物理方法的新潮流,目的是设计出不存在随机失效的产品。同时,从故障修理转换到计划预防维修。[url=http://kekaoxing.com]http://kekaoxing.com[/url]
要做到“无维修使用期”必须作好如下两项工作:
一是改变可靠性设计思路:以自下而上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取代采用MTBF进行自上而下分配方法。重点可采取如
下设计措施:采用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和故障预测设计;容错设计;可重构性设计;动态设计;故障软化设计;环境
防护设计;冗余设计;在任务能力不受影响下,留出可接受的降级水平设计等。
二是改变可靠性工程工作方法:必须把人力、精力集中于产品研发早期阶段。应做如下工作:
失效物理分析、研究与应用;?
开展可靠性研制试验,及早暴露设计缺陷,采取有效纠正措施;?
开展高加速应力试验(HAST),暴露产品薄弱环节予以纠正;
严格设计评审制度,消除设计隐患;?
制订合理预防维修计划并予以实施。
[size=3][color=blue]2)可靠性工程的热点问题二可靠性指标体系及其验证
在产品可靠性验证与评价中,在确认故障,采用什么方法对故障数据进行处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生存和发展。一
般都把可靠性验证试验中产品的存在状态简化为“二元状态(成功、故障)”处理。故障统计也比较简单,要么为0,
要么为1,对故障既不分类,也不加权,这在工程实施显然存在问题。如果把这些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故障,等同看待
,客观上是不合理的,与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的。
早在70年代美国在地面产品广泛地采用故障加权。
在1980年美军标准MIL-STD-785B颁布后,故障加权处理方法被取缔。
产品可靠性指标细化分解,分别验证。MIL-STD-7810《工程研制鉴定和生产可靠性试验》正式文本中,首次提出在
可靠性验证中按后果严重程度把发生故障区分为:致命故障,严重故障和轻度故障三类。
我们国家有标准可查的就有近20种门类产品对故障进行加权处理。
目前对故障加权有争议。
[size=3][color=blue]3)可靠性工程的热点问题三加强软件可靠性设计
随着社会日益信息化,系统(或设备)软件功能较硬件功能占系统功能比例越来越高。
时至今日软件可靠性工程的有关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在开展可靠性工程工作时,对软件可靠性提及甚少,原因有二:一是开展软件可靠性工作较晚。二是软件可靠性技术较为复杂,研究和应用难度较大,其中有如下几个方面:a)可靠性模型非指数分布,一般属于正态分布或威布尔分布,可靠性数学模型建立难度很大;b)可靠性指标确定多样化;c)目标的实现、测试、评估和验证、模式的不确定性;d)设备的软件可靠性很难与硬件可靠性剥离。有些软件故障是由硬件设计缺陷和故障所引发的。
[size=3][color=blue]4)可靠性工程的热点问题四改变传统观念实施集成化结构设计
传统的汽车机械系统即将走入历史。FlexRay网络通讯系统用以整合包括Brake-by-Wire(电子制动)、Steer-by-Wire(电子转向)等控制系统,让汽车发展成百分之百的由单一电子系统控制车辆。
在技术上深入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可靠性工程中应用,积极采用模块化、综合化、容错设计、光导纤维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等新技术来全面提高现代武器系统的可靠性。中国可靠性网!
电子产品结构设计=机械件可靠性设计+热设计+EMC设计+维修性设计+三防设计
[size=3][color=blue]5)可靠性工程的热点问题五推行IPPD(IntegratedProductandProcessDesign)管理
美国国防部研制试验、系统工程与评价局系统工程副局长Markschaeffer总结美国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一)早期阶段,推行质量检验;(二)80年代,质量重点转移,推行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三)90年代,重点抓产品研发设计,推行IPPD。
今天的质量是面向预防和过程驱动,从而使质量的全部职责由质量专业人员转移到机构中的每一个人。质量不再是“单个烟囱”式的学科。而质量必须是工程,制造软件编程和产品维护的一个综合要素。质量必须是商务活动的组成部份。
推行IPPD的实施强调并行工作和协作精神,从产品设计开始,来自设计、制造、试验、使用和保障等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多学科的综合产品组(IPT),协同工作,所有人员都要了解产品的总目标和技术要求,统一考虑并共同解决各学科问题。这种管理方法确保R&M&S(包括测试性、保障性和安全性),从设计一开始就与传统的性能一起设计到产品中去。
要作好IPPD管理,必须作好如下工作:?
a)在产品研发一开始就要树立将质量与可靠性设计到产品中去的思想,在分案设计时就应组织IPT小组。
b)解决如何把技术性、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经济性、安全性等统一权衡优化,并行设计到产品中去的技术问题。?
c)开展网络化管理,加强可靠性与质量监控工作。
d)使IPT有效工作,必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沟通”,“沟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使IPT小组更好工作。
[color=blue][size=2]6)可靠性工程的热点问题六—开辟可靠性管理新模式,实施网络化管理
“网络化”管理的要点是:a)实施并行工程。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全过程、全因素、全方位(技术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并行进行。b)加强过程监控。尤其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可靠性判决点上即网络结点上,进行严格评审。c)加强信息传递与管理。网络化管理能够有效运转关键在于信息的沟通和快速传递。d)实施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
👍
2)可靠性工程的热点问题二可靠性指标体系及其验证
在产品可靠性验证与评价中,在确认故障,采用什么方法对故障数据进行处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生存和发展。一
般都把可靠性验证试验中产品的存在状态简化为“二元状态(成功、故障)”处理。故障统计也比较简单,要么为0,
要么为1,对故障既不分类,也不加权,这在工程实施显然存在问题。如果把这些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故障,等同看待
,客观上是不合理的,与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的。
早在70年代美国在地面产品广泛地采用故障加权。
在1980年美军标准MIL-STD-785B颁布后,故障加权处理方法被取缔。
产品可靠性指标细化分解,分别验证。MIL-STD-7810《工程研制鉴定和生产可靠性试验》正式文本中,首次提出在
可靠性验证中按后果严重程度把发生故障区分为:致命故障,严重故障和轻度故障三类。
我们国家有标准可查的就有近20种门类产品对故障进行加权处理。
目前对故障加权有争议。
可靠性指标体系是困扰较多的点。
不太懂。
这是可靠性的新观念。先收藏吧
慢慢学习
老大又给了一些前沿性的观点
怎么感觉这些热点都离我们这么遥远呢?!
老帖,值得温习
不错,学习
看了了解又多了一层
谢谢大家的讨论:victory:
怎么理解,怎么开展?
haohao…
找到一个很好的可靠性网站。
大家多多交流。。
学习!!
不太明白,偶先收藏下来,慢慢看。。。:loveliness::loveliness::D
:victory::victory:
又学到了一些新东西啊,感谢
文章不错。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也是目前可靠性发展中遇到相应改革的事情。
目前国内还是大部份人将人家美军标翻译过来后,来搞的可靠性。
可是这些都过去N多年了。社会在发展,可靠性呢????
这篇文章不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