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斌
“怂”是一个北方特有的形容词,用来表示某人的软弱,形容人在遇到事情时总是退让躲避。不过对于好斗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怂”这个字是无从查找的。取而代之的是“斗”。奇虎和雅虎便是最典型的案例,不过另外总是会发生,这一次Google在输入法事件确实就“怂了点”。
从4月4日Google拼音输入法的发布,到4月8日搜狐关于侵权声明的发出,再到昨日Google向用户、搜狐等各方表示歉意,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个曾经仅仅被当作玩笑的话题,便成为了一次重要新闻事件。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场事件来的突然,退去的更快。在搜狐的攻势下,Google在周一上午做出些许抵抗后,便完全缴械,张朝阳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此次争论的胜利。
直到周一的上午业界还在期盼着Google些许的反击,期待着事件会有所发展,但事件嘎然而止。面对搜狐的责问,Google的表现是否怂了点?
昨天遇到几位互联网企业的从业者,谈到此次事件,众人的看法比较相同,认为Google在此次事件的表现虽然是情理之中,但是确实有些令人失望。“怂”是大家言谈中最常用的一个词。
”确实没有想到事件会炒的如此厉害,之前以为只是一个谈资说说就过去了。没想到搜狐炒的这么大。”
”Google的低调和不多言辞的处事理念,确实让他们在这样的事件中说不出什么。但作为一个企业,面对对手如此严厉的指责竟然没有任何回击,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好歹应有一些所谓的对抗,然后再找个台阶后退。凭借Google的技术,做出几个回击理由不会有任何问题。”
”显然搜狐找到了一个软柿子,击退Google已经是意料之中的。要是对手换作新浪或者百度,事情显然不会这么快的就有了结论。”
”如果对手是阿里巴巴或者周鸿祎,或许搜狐到会表示沉默。”
显然对于Google的沉默,人们在表示出失望的同时也流露出不少的同情。似乎Google更应该说一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是否可以避免炒作情形,此时企业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哪怕仅仅是为了维护企业形象的说法。
”我不相信Google会没有什么可以讲,知识产权的事情本来就很难说清,更何况是在从来就没有争论出结果的软件问题。Google完全可以抓住搜狗的某个问题咬住不放。我实在搞不清问题出在哪里?”业者说。
但这或许就是Google的风格。从以往Google对于新品处理上人们也可以感觉到。较少产品的宣传,极少的高层露面。Google似乎想极力避免媒体对Google产品和理念以外更多的关注。在之前与百度的舆论对战中Google同样是一个失败者,反击的无力和高层的不坚决让Google在宣传上显得被动(但必定还是做出了不少的回应)。
但Google有自己出色的产品,有它先进的理念。这使得它在全球,在中国有着与生俱来的被关注度,和广大的fans。这是Google的资本,也是众多互联网公司所不具备的。
但这里是中国,是每个跨国企业都要重新指定战略的特殊市场。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这里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统治IM市场的QQ,超越传统平媒的新浪,SP为主要收入的TOM在线。
一个个的特例让这个市场充满了变数。而在宣传理念上,内敛和低调在这里也不太能行得通,即使你是Google,要想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得到舆论的关注,一定投入的宣传和时不时的炒作也都是需要的。
在与政府关系上Google已经去掉了特立独行,在过去的一年中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宣传上Google也是否可以更多的中国化,做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对于一些争端是否也该做出更多的姿态,做出Google风格且中国化的姿态?
“怂”纵然不是一个十分贬义的形容词,但至少也不含有褒义的色彩。这一次“怂了点”的Google,今后是否会有着“雄起”的表现,我们静静等待。
原文地址:[url]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12726.html[/url]
同意楼上的,好用就行,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如果炒来炒去可以炒出好的工具出来,也是一个好事。
无所谓,我只要用得好就可以了
所以现在我都是用搜狗输入法哦,去年4月份就开始用了。虽然我对google的其他产品还是蛮偏爱的。
嘻嘻~`!:lol人证物证具在,还能抵赖吗?
谷歌这样的抄袭,只能在中国失去他的用户
当时没有关注
[url=http://home.donews.com/cgi-bin/user.fcgi?sw=2&userid=许晓辉][color=#0000ff]许晓辉[/url]|[url=http://home.donews.com/cgi-bin/user.fcgi?sw=2&userid=许晓辉&colid=7645][color=#0000ff]激扬文字[/url]|
[img]http://home.donews.com/images/pix.gif[/img]
[table][tr][td][url=http://blog.sina.com.cn/main/html/showpic.html#url=http://album.sina.com.cn/pic/59199cb502000pgn][img]http://album.sina.com.cn/pic/59199cb502000pgn[/img][/url]
1、坦诚一些。当谷歌输入法在搜狐强大的公关压力下,不得不[url=http://tech.sina.com.cn/i/2007-04-09/13211455529.shtml][color=#0000ff]选择更坦诚的进行道歉[/url],道歉对象直指搜狐:4月9日下午2点搜狐召开发布会历数谷歌输入法的抄袭做法,而谷歌则选择在上午11:30在官方博客上发布道歉声明。尽管道歉内容还有些遮掩和只在自己博客上发布消息的小气,但对于一直高高在上的google而言,这也是一次突破了。坦诚自己的错误,有时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新闻淡季的媒体而言,此次[url=http://www.techweb.com.cn/special/zt/gyg/index.html][color=#0000ff]谷歌与搜狗的较量[/url]很有看点。
2、为何抄袭。就像上学时候的作弊一样,抄袭的原因只有一个:我想偷懒,但还要好成绩;在抄袭的结论面前任何理由都只是借口而已。对于谷歌输入法同样如此,当一个需要投入十数个人、一年时间才能研发完成的作品,[url=http://www.cnbeta.com/article.php?sid=24697][color=#0000ff]谷歌只动用了一个实习生两名工程师、几个月就完事大吉的产品[/url]存在投机取巧的可能性也就理所当然。谷歌或许开始并未预料到这个项目会如此受关注,以至于一个20%时间开发出来的产品也没被予以应当的重视,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作为实习生和程序员或许也并不了解这词库“借用”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而产品经理往往也不关心程序实现的过程而只看结果),于是“心存侥幸”的谷歌输入法就出炉了——不幸的是遇到了一个较真的搜狗。
3、谁受伤最深。搜狐对谷歌此次抓住小辫子不放的做法,更像是一种公关策略,并不指望能获得多少经济赔偿。而我所担心的是那两个实习生和产品经理,他们或许是“一念之差”(谁敢说自己寒窗十年从未作弊过,只是没被发现而已)的错误,自己在google的远大前程或许就此断送了:谷歌没必要非得用几个在他们看来诚信品德存在问题的员工。不知此次谷歌是否会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4、谷歌如何翻盘。显然,在危机公关处理上,谷歌第一步棋走得很被动且不完美。谷歌在无法选择历史重来的情况下,在googlefans尚存宽容的背景下,只有一件事可做:更坦诚的对待抄袭问题,而不再是“欲做还休”的故作“矜持”,以为[url=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7/04/blog-post.html][color=#0000ff]只在官方博客发布一个声明[/url]就风平浪静了。该道歉就道歉,该赔钱就赔钱,google的金子招牌比什么都重要。而坦诚往往能赢得用户的谅解,“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就像汽车“召回”制度,用户更在意厂商对待问题的姿态,因为任何产品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谷歌还可以迅速推出新的创新功能,转移用户和媒体注意力,让用户体验说话。
5、搜狐如何继续。继续抓住谷歌抄袭这一点不放,或许不是搜狐后续的最佳公关策略。而表现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大家姿态(比如开放词库,欢迎google等输入法同行使用;比如表态不计前嫌,“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尽管这是google精神核心;比如摆下输入法盲测平台,让用户选择哪个产品最佳…)或许更能赢得用户的支持,提升品牌美誉度——这才是此次公关战的终极目的。而越是这种体现中国文化之儒家大姿态,则越让google显得渺小,这才是上策。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