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版技术条件,全面替代1989版:
GB/T10586-2006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7-2006盐雾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8-2006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9-2008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0-2006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1-2006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2-2008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1158-2008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二)对温湿度指标的解读
1、温度等级
高温(℃) 30、40、55、70、85、100、125、155、175、200
低温(℃) +5、-5、-10、-25、-40、-55、-65
取值与1989版相当
2、温度偏差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中心温度的平均值和工作空间内其它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标准指标±2℃,高温试验箱高于200℃另外给指标。
虽然新旧标准对此指标称呼相同,但定义和检测方式有所改变。
1989版:利用24h的测试数据,分别算出最高、最低温度与标称温度之差,为试验箱在该标称温度下的偏差。标准指标为高温±2℃、低温±3℃。计算为24h的测试数据中的最高、最低温度。但由于比较对象为标称值,只要正负偏差在极值范围内,可以通过修正控制仪表误差进行单方向超差修正。如此,计算出的数据包含温度波动及控制误差、温漂因素。
2008版:利用30min的测试数据,分别算出各点的温度算术平均值,工作空间其它点的温度平均值与中心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比较数据采用平均值,基本消除了波动因素,比较对象为中心点温度,消除了控制器测试误差,测试时间短,消除了温漂。因此新版的偏差指标更客观反应工作空间温场的情况。
就产品设计调试而言,偏差的调试主要靠风道进出风口的调整,控制上的调整作用相对减弱。
3、温度梯度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的最大值。标准指标≤2℃。
新标准用温度梯度替代旧标准的温度波动度。
1989版:利用30min内的15次测试数据,求出每次测试中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的算术平均值,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均匀度。
2008版:每点30min内的30次测试数据的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梯度。与1989版的温度均匀度比较,消除了温度波动度的影响。
4、温度波动度
稳定后,在给定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一点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之差。标准指标≤1.0℃。
1989版:求出中心测试点30min内15次测试值中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的一半,冠以“±”号,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波动度。
2008版:工作空间内任一点30min内的30次测试数据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波动度。新版的考核面更广,对工作空间的风场要求要高点,尽量不能出现旋流和乱流。
5、温度变化速率
在工作空间中心测得的两个给定温度之间的转变率,以℃/min为单位。当升降温速率要求≥1℃时,允许±20%的偏差
1989版:满载条件下,恒温稳定3h,计算按升降温全范围。
2008版:空载条件下,恒温稳定2h,计算按升降温范围的10%至90%。新标准更真实地反应了产品的配置性能,消除了控制干扰。
6、工作空间内的风速
1989版:温度箱工作空间内的风速应可调,实际是没有执行的。湿热箱为≤1m/s。
2008版:温度箱工作空间内的风速≤1.7m/s或可调。湿热箱为≤1m/s。其实最终执行的是≤1m/s。
7、湿度偏差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中心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和工作空间内其它点的相对湿度的平均值之差。恒定湿热+2/-3%RH,交变湿热±3%RH。
由于计算结果的评定方法同温度偏差,不做解释了。但是新标准的评定方法由于采用了平均值,湿度的波动实际就没有控制指标了。
总的来说,新标准的指标更突出指标的排他性,在评定方法上尽量排除其它因素干扰,更有利于评定试验箱的各单项性能。
[[i]本帖最后由fang0701于2008-12-1910:12编辑[/i]]
很好
金老大,上周邮件发到你的QQ数字邮箱,可能没收到,今天重新发到kkx中了。
压缩切割2000kb再耐心上传,不然E-mail给Admin让他帮你PO上.
强烈要求开放我的上传空间,有的技术条件文件2M多,压缩了也有1.6M传不上来。
整套文件有10M,压缩了有8M。
谢谢楼主的分享!这个信息很急时
谢谢分享,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