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要举办历史上最好的一届奥运会,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坚强可靠的电网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现在的北京电力足够坚强可靠吗?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北京年均停电数差距是1个小时。”一位可靠性专家介绍说。2002年,北京的供电可靠率为99.977%,户年均停电时间为2小时,在我国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可靠率指标名列前茅。从过去的“停三开四”、“停五开二”的全面缺电到户年均停电2小时,北京这个特大城市做到这一点著实来之不易。但与发达国家的供电可靠率已达到小数点后四位都是“9”的水平,年均停电不到1小时相比,北京的差距是明显的。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日本东京的年均停电时间只有13分钟。
“普通人看来,这样的差距似乎不是很大。可从电力保障的角度讲,每一分钟的超越都很不容易。它不但意味著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意味著相当大的投入。涉及到电力供应、网架建设、企业管理、设备质量等诸多因素。每一步都像在爬喜马拉雅山的最后一个陡坡。”负责京津唐地区电力规划的一位华北电力集团人士这样说,“但从电力发展来讲,这个差距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超越的。超越的方法之一就是可靠性管理。”
管理出效益
中科协副主席陆延昌在“2002年上海国际电力可靠性研讨会”上,就可靠性管理的定义进行了如下阐述───可靠性管理是对设备和系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全过程管理。目前,可靠性已成为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评价系统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依据。
可靠性管理在发达国家有很长的发展史。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但如何应用则要结合企业和产品的特点具体考虑。美国作为最早实施可靠性管理的国家之一,早期主要应用于国防领域(现在民用亦很普遍)。日本从美国引进可靠性技术后,却主要用于民用工业,并根据民用特点进行取舍和补充,效果很好。
对我国电力工业而言,可靠性技术与管理的引入,亦使企业受益颇多。从发供电设备的质量与寿命,到电网结构的强弱,可靠性管理对保证供电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电联理事长赵希正认为,电力可靠性管理可以揭示出影响电力生产工作质量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并分析这种缺陷,从而为研究采取改进对策提供切实的依据。
据统计,从1988年~2002年实施电力可靠性管理的15年间,我国2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等效可用系数从75.99%提高到90.79%,相当于新增加25台同等级机组。30万千瓦机组从77.99%增加到91.18%,相当于新增加27台30万千瓦机组。全国城市10千伏用户的供电可靠率从1991年的98.898%上升至2002年99.907%,相当于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从96.535小时降低至8.17小时,减少了88.365小时。
对电力用户来说,这些数据则意味著实实在在的用电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少停电、不停电,意味著连续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意味著车站码头机场因为有了可靠的电力保障而不再出现混乱,意味著城市夜晚的灯火辉煌。如果以每千瓦时电产生10元的工业产值计算,一个1万千瓦负荷的中型企业,因为年停电减少88.365小时,则减少损失或增加产值883.65万元。从人民生活的角度看,颇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很多大中城市,曾经一度作为家庭必需品的蜡烛,现在已成为孩子们在生日宴会上才得以一见的稀罕物。
而对电力企业而言,可靠性管理既意味著技术、管理上的数据化、标准化,也意味著工作模式和方法的不断转变。
一位一线老电力职工感慨地说,过去的“慢工出细活”再也行不通了。可靠性管理以前,电网维护时间不量化,不考核,想干多久就干多久。早上6点拉闸停电,8点才开工。干到中午,放下手中的活去吃饭,用户的电先停着。实施可靠性管理以后,停电时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记入对各级电力企业的考核范畴,供电可靠性指标每年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哪家企业干得好坏,大家一目了然。这对电力企业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以前很多电力企业实施停电维修作业很随意,现在则慎之又慎,各项计划都部署得很详细,尽量减少停电。而工人们干起活来更是争分夺秒。
多年的实践证明,可靠性技术与可靠性管理是适合我国电力工业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可靠性管理方法符合电力工业的内在规律,符合电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起步与发展
中国电力行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可靠性管理及其技术。经过近十年的酝酿和准备,于1985年成立了水电部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并建立了可靠性管理网络。为了适应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可靠性工作的领导,1998年6月,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国家电力公司牵头成立了电力行业可靠性管理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
2000年10月,国家经贸委以文件形式正式颁布了《电力可靠性管理暂行办法》。该文件的印发表明了政府对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
2001年,国家经贸委批准并向全国颁布了《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等三个可靠性技术管理的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颁布推进了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进程,提升了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内涵与水平,为设备、机组、电网的可靠性分析、改进和提高奠定了基础。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标准化进程,极大地提升了可靠性在电力企业的影响力。可靠性管理工作已深入到我国电力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
截至2002年底,有341个发电企业的1331台机组、6451台主要辅助设备参与了电力可靠性中心组织的统计评价与管理工作。输变电方面有近576个发供电企业的输变电设施参与了此项工作,其中220千伏及以上主要输变电设备近18万台。在用户供电方面,有312个地市级供电企业、400多个县级供电企业参与其中。而未列入统计口径的各级电力企业的可靠性管理工作也正逐步开展着。
各级电力生产企业均建立了一名由负责生产的领导牵头的可靠性领导小组,并设置了专责的可靠性管理的工作岗位,配备了合格的可靠性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设备。据统计,目前负责电力可靠性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平均年龄不到40岁,工程师以上占到了近70%。绝大多数人通过了可靠性业务培训,并领到了岗位合格证书。 #p#分页标题#e#
可靠性管理工作近20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可靠性数据资源,通过与全社会的共享,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00年10月,随著“中国电力可靠性”专业网站的开通,各电力企业足不出户便可及时准确地掌握自己需要的各类可靠性数据。
而以年会形式出现的的电力可靠性指标发布会迄今已经举办了十届。近年来,该发布会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电力、机械等行业的重视与关注,会议规格越来越高,规模、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和设备制造商参与其中。
会议在可靠性指标信息发布上力求规模和成效。发布的指标已涉及到发电机组、输变电设备、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及系统、城市与农村供电、变电站运行可靠性指标及各发、供电企业及电力公司、制造企业等诸多方面。
机遇与挑战
1999年夏天,美国发生的停电和其他电网事故,使美国上百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为消除社会对这类问题的担忧,美国能源部组成专家小组,专门对停电事故进行研究。小组调查后提出了12项建议。其中第四条是“对大量电力交易的系统实行强制性的可靠性管理”。
有分析认为,当前全球电力工业正由垄断走向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电力市场。对具有大量电力交易的系统需要实行强制性标准,以保证按明确和平衡的方法实现“交通规则”。可靠的电力服务社会效益是很高的。更好地了解电力可靠性问题,包括频率、停电原因及减少停电后果所采取的措施,都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在做可靠性投资和决策时,更应注意其成本的讨论。
而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电力可靠性管理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电力可靠性管理委员会主任陆启洲认为,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个市场主体最关心的是企业的成本,所以容易出现牺牲投资较大的可靠性项目,不遵守可靠性的标准现象,从而增加事故隐患,影响经济发展。而厂网分开和大批独立发电公司出现而带来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给传统的电力可靠性管理框架和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制定每个参加竞争的市场主体均要强制服从的可靠性市场准入原则和重新构架新型有效的可靠性管理机制,是电力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
电力可靠性专家、上海电力行业协会会长施明融认为,在电力市场环境中,加强可靠性管理工作是社会对电力工作的要求,也是电力企业参加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他认为随著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后在同一个营业区内,会出现好几个售电企业争取用户的竞争。竞争些什么呢?价格是基础,质量是标志。谁家的价格合适,质量又好,就买谁家的电。而供电可靠率是衡量电力质量的重要指标。供电可靠率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看清楚了这一点,有抱负的供电企业家就应当把提高供电可靠率作为企业能否在将来占领市场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从现在开始,布好局、争市场、求发展。
据悉,新成立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亦十分重视可靠性管理工作。可靠性指标已在近期即将出台的《并网调度协议示范文本》、《购售电合同示范文本》两个示范文本中被列为主要技术指标。而代表发电市场准入制度的《发电许可证》的有关细则中,也将涉及到可靠性管理的有关内容。
而很多新成立的电力企业也对可靠性管理工作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两大电网公司各级可靠性管理机构受改革影响较小,仍可在今后的可靠性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成立的发电公司也开始筹划可靠性管理机构的建制问题。据悉,部分公司的可靠性管理网络建设问题已列入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