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之兴
——探寻中兴通讯公司以可靠性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之路
从一个代加工厂到改写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企业需要多长时间?
中兴的答案是25年
从一个本土厂商到以自主品牌闯荡国际市场需要多长时间?
中兴的答案是15年
到底是什么让中兴通讯在猎猎风暴中始终屹立潮头?
从一个代加工厂到改写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企业需要多长时间?中兴的答案是25年,中兴再次以超速发展诠释了“深圳速度”。
从一个本土厂商到以自主品牌闯荡国际市场需要多长时间?中兴的答案是15年,中兴已从当年的零起步到如今的海外收入超过了总营业收入的60%。
15年前,中兴羞怯地打量世界,15年后,中兴豪迈地收获世界。这个来自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如今已经为全球电信运营商和移动通讯用户所熟知。
到底是什么让中兴通讯有如此的“机缘巧合”,能够在猎猎风暴中始终屹立潮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对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的调查和全方位的扫描。
“掌门人”的偏爱
目光温和、言语平实、性格内向,侯为贵——这位中兴通讯的“掌门人”,至今依旧保持着老派工程师的本色:常年一件普通夹克,拉链拉得很上,只露出一点衬衣领子。
但是,他是睿智的。这种睿智,源于他的前瞻性。
1995年,那是一个冬天。当中兴尝试走出去的时候,得到的是全球各地运营商质疑的眼神和坚决不信任的态度。那种眼神,第一次让中兴人感受到了深圳的“寒冷”。
那一年,侯为贵在管理评审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可靠性管理,要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下海之前,侯为贵坦言自己是“在一个国营企业里担任技术科长”。干技术出身的他深知产品可靠的重要性。
为此,他招揽一批“学院派”学者、教师共同创业。他在骨子里热爱着实验室。产品是否可靠、质量是否过硬,不是自我的感觉,而是实验室的数据来说明的。他为此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更多实验室。
而今,在中兴通讯6万多名员工中,研发的人员超过2万人。或许,这个数字能说明侯为贵对技术和实验的偏爱。
1997年,是所有中兴人都不会忘记的一年,中兴通讯在深交所正式上市。同年,中兴通讯公司正式成立了中试部可靠性科,开始建立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标准。那一年,是中兴的新生。
2001年8月,可靠性部实验室正式更名为可靠性测试中心。如今的可靠性测试中心已非同往昔,新建立的EMC实验室、安规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等可靠性必备的实验室,是中兴通讯研发、生产、进行工程可靠性测试和产品改进的平台。
在此期间,侯为贵还在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规范的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进行了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一系列创新。例如,中兴通讯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首家通过2000版ISO9000标准认证,第一个引进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在公司内部推行公司级的、统一的、高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行团队运作的管理模式,对骨干员工推行股权激励等等。
在一份资料中,中兴可靠性工作目标被具体分解为三个方面:“按照TL9000标准,公司主要产品早期返还率、年返还率和长期返还率达到业界水平;具备优秀的可靠性工作过程能力,可靠性工作在研发等业务过程中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参与行业可靠性规则制订,具备与公司产品相匹配的影响力。”
记者追问如何才算是“具备与公司产品相匹配的影响力”,中兴通讯质量总监徐锋透露:“就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去衡量,质量排名、可靠性排名在业界前列,”他接着说,“我们很有信心达成这一目标。”
可靠不可靠,产品好不好,市场最有发言权。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兴通讯2008年营业收入4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4%,5年来复合增长26.5%,居行业全球前列……从1995年的零出口到2005年的国际业务占年收入的35%,从2008年的国际业务占比年收入的60.6%到2009年位居美国《商业周刊》全球IT企业通信行业第4位,中兴的海外营业收入正在逐年大幅度增加。
十多年过去了,侯为贵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笔海外大订单所带来的快乐:那是和巴基斯坦签订的一份近1亿美元的工程;十多年过去了,老中兴人也依然清晰地记得“掌门人”那坚定的话语和执着的行为:要坚决开展可靠性工作、走可靠之路。
“深圳速度”的秘诀
不断创新、敢于投入研发。在外人看来,这正是中兴通讯在市场上不断演绎“深圳速度”的秘诀。
的确,中兴通讯追赶国际巨头不遗余力,每年都要拿出销售收入10%以上的资金作研发,研发队伍达到2万余人。
但是,创新绝不仅仅只是两个汉字的简单组合,更不只是敢于花大本钱的简单思维。如何开发新产品,并让新产品在技术上过关、在性能上可靠,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喜欢,并以此在技术和市场上把对手甩下一大截?或许,这才是创新的内涵和根本。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殷一民为中兴的研发作出了最深刻的总结和注释:坚持市场驱动研发,贯彻产品可靠性设计。
殷一民说:“中兴通讯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规划产品,保证新产品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至2008年底,拥有专利达到18000多项,每年向市场推出数百款新产品型号。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靠性设计和验证贯穿始终。所有产品在出厂之前都获得了国内或国际相关质量及安全标准认证。”
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中兴通讯的2万余名研发人员,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可靠性测试项目经理。
9月17日下午,专程从南京研究院赶赴深圳测试中心的胡忠红正在进行以太网交换机升级版的可靠性实验。可靠性检测记录表这样记录着实验结果:9月17日14:22,-20℃,降温过程中有少量丢包,一个网线有问题;19:35,75℃,千兆、万兆都有少量丢包……胡忠红说:“这个产品是我们小组开发的,可靠性测试也全由我们来做。遇到故障随时处理,改善后再测试。一项产品开发测试做1年或者半年都很正常,多的甚至要做两年测试。光这个产品我上次来深圳做了两个多月测试,这次已经又做了一个多月了……”
据悉,中兴通讯产品研发采用HPPD模式,即高效产品开发。作为重要的支撑业务,可靠性工作必须有效介入主业务流程,与其他职能业务形成有效的协作,这样才能将可靠性真正落实到产品设计中。为了确保这一点,在HPPD业务流程中,对不同阶段的可靠性工作活动及模式进行了明确定义。在实际项目运行中,各专业可靠性工程师组成可靠性工作组,在可靠性经理的组织下,从项目立项起就介入整个研发团队。在研发代表的统一领导下,可靠性工作被及时纳入项目计划、被有效地管理及有效地执行。通过与其他职能业务的协作,充分发挥可靠性工作组的专业优势,使各阶段的可靠性工作得以有效落实。
“高山+高原+沙漠的自然环境,65万平方千米的阿富汗是介于帕米尔和伊朗高原之间的一个山地国家,国土面积的一半海拔超过1800米,更以时局的动荡不安闻名,对室外基站和网络建设的可靠性要求极为严格,中兴的设备做到了,我们帮助中东区跨国运营商Etisalat成为当地建网速度最快的运营商。”随机和一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聊天,都能听到他们自豪的叙述。从他们口中,还听到了中兴在印尼、利比亚、葡萄牙等众多国家的成功案例。
徐锋提到:“中兴通讯产品遍及全球,发货过程中的情况比较复杂,系统产品的使用环境相对恶劣,在室外应用条件下可能长期承受高温、低温、温度变化、雨淋、盐雾腐蚀、雷击、地震等环境应力的考验,一些室外设备如果出现故障,外国的检修人员可能会开着直升飞机去检修,费用不堪想象。”现在,可靠性工作为中兴节省了大量的售后成本,成为中兴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板”加到了最长
在中兴的每一个车间,你都可以看到单独辟出的一间屋子,作为该车间的质量管理办公室。在SMT(电子元器件表面贴装)车间,一条站在车间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的红色条幅,与整个车间浅色系的设备形成明显反差,条幅上醒目地写着“产品在我手中,质量在我心中”。
在环境实验室,记者遇到了来自河北省衡水市的王金树,他供职中兴已经10年。“从前的实验室还没有现在的一个零头,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台试验设备。”王金树对于环境实验室的变化深感自豪,交流中,他开口必称“我的实验室……”。
据介绍,中兴现有可靠性测试中心试验场地3100多平方米,还有多处正在扩建中,拥有设备140多台(套),总投资4000多万元。除了承担全公司的可靠性测试任务外,可靠性测试中心还承担全公司产品的国际认证管理和计量认证管理工作。
不只是在深圳,中兴可靠性测试中心在上海、南京和西安均有相当规模的实验室:深圳为认证型实验室,具有完善的EMC、安全、环境检测能力,实验室2003年就获得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CL)的认可,2007年通过了CNAS复审;上海、南京和西安的环境/EMC实验室2008年通过了CNAS认可,主要针对研发过程。
“中兴的海外收入正在逐年增加,能出具国外实验室认可的报告是相当重要的。”中兴通讯可靠性测试中心副主任谢玉明说。谢玉明如数家珍:这个获得了美国FCC认可,这个获得了加拿大IC的认可,这个获得了UL的NEBS目击实验室资格……
“获得这么多国际实验室的认可对中兴有什么意义呢?”以往,出口国外的通讯设备,在国外检测的时间需要3个月,而且很多国家也把严格的实验数据作为技术壁垒,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现在,我们得到了出具国外权威实验室认可报告的资质,80%的实验数据在我们企业内部就可以测试,这一方面节约了越洋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兴可靠性工作的进步。”
往日的“短板”如今被加到了最长,中兴持自己的检测证书大多时候都可以在美欧长驱直入。
毋容置疑,测试平台为产品可靠性测试验证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但产品可靠性的提高并不能单纯依赖于可靠性测试。中兴材料体系材料实验室主任宋好强介绍,物料的可靠性,研发阶段的可靠性设计,制造过程的工艺能力、运输存贮、工程开通等过程的可靠性工作都是影响产品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建立一个贯穿全业务流程的产品可靠性保障系统。”
从2000年起,中兴每年第一季度都会组织公司级别的可靠性工作年度研讨会议。集中讨论公司范围可靠性工作的经验教训,推广最佳工作模式。对公司可靠性工作策划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达成共识,并对来年的工作进行部署。一年一度的可靠性工作会议,为公司可靠性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也促进了可靠性管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徐锋认为中兴质量工作的显著变化就是“越来越系统化”。记者拿到的《公司可靠性工作架构优化方案》文件共有三个版本,第二版本定稿后,可靠性工作负责人就优化方案,与研发体系有线研究院、无线研究院、中心研究院、业务研究院院长,物流体系和手机体系主管可靠性工作的副总分别进行了当面沟通,各部门均提出了明确细致的建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兴通讯可靠性工作已形成了涵盖可靠性模型、EMC、热、安全、工程、元器件、软件等7大领域的专业化工作体系,也相应地培养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可靠性工程师队伍。
一组数据显示:2004年,中兴公司长期单板返修率为3.09%,2006年长期单板返修率下降到1.34%,下降了56.6%;2004年,中兴产品现场关键问题数428件,到2006年这一数据下降到130件,下降了69.6%。“这些数据就是可靠性提升的最好证明。”徐锋说。 #p#副标题#e#
人人都成了“超人”
彭轶是中兴通讯可靠性总监,但他还有另一个别称——“超人”。以前,一旦有客服部门反馈客户的故障投诉,彭轶就会忙得不可开交,加班加点分析失效原因就成了常态。“救火不如防火”,彭轶下定决心,加强可靠性工作的预判性,“把问题解决在单板上,把EMC(电磁兼容)问题解决在电路上,把热问题解决在芯片上”。
这样,“超人”就成了以彭轶为代表的中兴可靠性专家的代名词。“中兴特色的‘超人’也是需要做功课的。”彭轶笑称。追问下去才得知,彭轶所谓的“做功课”,就是中兴用国际标准、业界先进和自身改进“三把尺子”去比量可靠性各阶段各领域的工作。
从设计到生产,从管理到执行,中兴对于可靠性工作不遗余力。徐锋说:“仅仅单个项目做得好,个别人水平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提升公司整体可靠性能力,保证所有的产品和项目达到高可靠性要求。”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加大了全员的执行力,把公司制定的标准和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分配到每个人。依靠普通员工的力量,才是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最终之路。”彭轶说。
如同“超女”比赛一样:海选、预赛、决赛;又如“青歌大赛”:从专业组(职工)到非专业组(实习生),分为多个级别参赛。5月份,SMT车间煞是热闹了一阵子。围绕公司安全可靠、质量领先、节能降耗等重点工作,该车间全员劳动竞赛应运而生。
SMT是一个大车间,参赛人数达到了1060人。海选要求各区域自己组织,全员参加,按照30%的比例选出优秀员工进入决赛,决赛由车间统一组织,在统一的标准下,按得分高低评出获奖人员。海选阶段,各区域主要以2009年生产数据、质量数据、员工日常操作为基础,选出50%的员工参加预赛,目标锁定日常操作稳定、操作效率高的员工,然后根据质量、效率以及综合规范3个方面进行评价,优秀员工进入决赛阶段。
在决赛阶段的12天里,虽然最后全车间只有13个组别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荣誉和掌声激发了所有员工增强技能的决心。
职工岗位技能认证是中兴把员工打造成“超人”的另一招数。把认证结果与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并应用于职称评聘、薪资管理等领域。在职工职称评聘结果分中,技能认证分占80%,员工平时业绩占20%。不合格者需要进行岗位培训,职称降级。
来到材料实验室,记者看到两名研究员围着一台小小的器件失效分析仪。“为什么需要两个人来应付这么小的仪器?”原来,这就是中兴推行的“以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
张如作为“超人”代表,正在手把手地培养公司的新进员工韦祥杨,3个月的时间内,凭着张如的悉心指导,韦祥杨已经把材料实验室的各类研究手段基本掌握,甚至还会和师傅进行技术争论。“虽然是师傅徒弟,但在技术面前人人平等,当出现意见分歧时,我们会继续推敲,最终确定到底是谁错了,我不会以师傅的身份强压他。”张如笑着说。
韦祥杨即将接受公司的考核,检验“以师带徒”的成效,而师傅的经验也会在可靠性工作架构中进一步固化、优化。记者见到了一份可靠性工程师撰写的论文,文档空白处密密麻麻写着可靠性前辈的批注,从选题剖析到改进方法都认真给出了建议。
不仅如此,活跃在中兴一线的300个QCC(品管圈)小组更使得工作场所充满生机。“这是源自基层的群众性运动,通过员工创造性的自我管理,提出各类改进意见,持续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代表,徐锋对于QCC小组表示出极大的赞许,“在中兴的网络平台注册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QCC的一员,我也经常关注他们的动态。”
而今,再没有人称呼彭轶为“超人”了,因为在他们眼中,中兴的每一个人都是“超人”。
“希望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在我们创新的成果里……我希望中兴通讯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能够在我们整个电子通信行业,永远走在前列。”这一段话,想必每一个中兴人都耳熟能详。这是4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二次视察中兴后的即兴发言。
犹如夜晚的中兴大厦,那高耸云端的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整个的南山开发区,更照亮了中兴人探寻希望、渐行渐远的道路! #p#副标题#e#
中兴之声
1.可靠性工作是质量的基础要求,中兴公司一直把它作为关键要素去抓,每年买设备的固定投入要1000多万元,总裁直接划拨预算,不需要经过预算委员会。
——中兴通讯质企中心质量部质量总监徐锋
2.中兴全面执行公司标准《元器件可靠性要求》,建立前向元器件可靠性要求和后向失效分析反馈改进,两手都要硬,所有元器件故障模式均在掌握之中。
——中兴通讯质企中心质量部可靠性测试中心主任工程师彭轶
3.我们会请用户在专用体验室进行各类手机体验,体验过程中会有摄像头全程记录用户的表情,再用眼动仪分析,看看用户在找寻哪个功能时有困难,使用哪个功能时不便利。体验结束后,会在休闲区进行一对一的用户访谈,体验结果、访谈记录都会反馈给研发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中兴通讯手机产品体系手机部用户体验中心王雷
4.TQDCS考核时,针对供货方有技术能力、质量、交货及时性、成本、服务5个方面的一套综合考核方案,每年的供应商大会都会选出优秀供应商。
——中兴通讯物流体系材料实验室部长宋好强
5.环境实验室就像我的孩子,他的每一次成长都让我激动。
——中兴通讯可靠性测试中心工作人员王金树
6.中兴这种防静电水平在世界都是比较好的。
——日本第二大通信厂商KDDI的福田先生评价
7.能进入中兴物流体系的材料都需要过一系列的“体检”关,X光、B超、CT一个都不能少,最后的破环实验更是让“先天不足”的原料无处藏身。
——中兴通讯材料实验室综合科科长李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