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户的测试条件看产品可靠性

最近做一个国内客户产品研发阶段的机械应力测试,要求做机械冲击和包装跌落测试,机械冲击的条件是半正弦波,45g,11ms,乍一看这个条件你看不出什么东西,针对产品本身和单冲击测试来讲来说,严不严苛我无从判断。做完冲击,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功能问题,除了塑胶结构上有些变形,后来分析是木模夹具装夹过紧造成的,客户也同意了。与此同时,我们用加速规测了产品(终端使用)最薄弱环节的几何中心的加速度。做完冲击,我们又做包装跌落,客户也要求将加速规贴在薄弱环节几何中心去量测冲击加速度,同时还要求加速度要小于80g.就这样我们开始测试,开始设定tp3软件的时候,我问机构RD是否需要设定Filter,机构RD说,客户没做要求,为了确保测试的真实性,也参考其他客户的一般要求,我还是选了300Hz的滤波,测试结果有一个方向超出了80G,我想了想,最后还是以实际的值出给了客户报告,结果被客户退回来报告,说有一个面怎么超出了80g,要我们重做,说他们内部做的都低于80g,而且机构RD测试结果也是低于80g的,客户怀疑我们实验室的测试方法有问题。过了两天,客户亲自派包装工程师还有可靠性工程师到现场确认,结果做出来的值仍然是超出80g,RD也很无赖,我们都测试过了啊,怎么你们就是测不过。但数据在眼前,他们也不好争辩,就开始想原因。后来,这场面我实在看不过去,就过去问客户包装工程师,我问他们的80G怎么来的,他们回答我的是这个条件肯定是有依据的,至于具体怎么来的,我们也不太清楚。(我想是不想跟我们讲,呵呵)然后我又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对频率过滤(filter)有要求,他们的回答让我真的惊讶了:我们都不设定这个的,所以不要求这个。问完这两个问题后,我没有再问。然后我说,我给你们看个测试曲线图,我调出之前的测试超规的测试曲线,我指着最大值,现在是85G,完了之后我将300Hz的Filter改成100Hz,我说你们再看原来的测试曲线,现在变成78G了,然后我再问他们,你们觉得这个80G有任何意义吗?其他OEM给你们的可信吗?然后客户就跟我说,我回去跟我老板商讨商讨,看怎么定这个规格。
上面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接着往下看。
第二天,客户又要求我们实验室做测试,他们说,我们现在不看这个条件了,现在要求你们将跌落的SRS跟机械冲击的combine,跌落的SRS要落在冲击SRS的下面,当然每个面要一一对应。我一想,看来客户内部还是有些人在研究这个东西,也开始仿效国外客户的先进思想了。今天应该又有得玩了。上次一共做了三台样品的冲击测试,这样每个面都有三个数据,而且每个面都要和跌落的SRS比,这样比下去就好玩了,最后在样品前面出了问题,三个中最小的那个机械冲击SRS频谱总是和跌落SRS交叉.另外两个都PASS,客户就说不行,必须得都过,你们的包材设计不好,强烈要求RD修改,我们的RD就这样一直改啊改啊,改了两个星期也没改得低于那个最小值,而且每天加班到半夜,RD的包装是个女孩子,做事很努力,可是一直却找不到突破口,他们老板也没有择。后来有请来更有经验的包装工程师支援,结果仍然过不了,后来灰心丧气的跑来跟我诉苦,我就问她,你们到目前测了那么多次,有没有发现样品的结构问题和功能问题,她说测了将近50次了,一直都没有任何问题,我又问她,客户冲击的条件到底合不合理,有没有办法可以说服客户,她说不知道如何用数据证明。我想了想,调出以前的冲击曲线频谱,看了下速度变化率,然后结合跌落的高度用公式推算了一下,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按照DBC的理论,还有加速度也必须考虑,45G,我想是不是产品的破坏点,从我们测试结果看,可以说不是的,至少三台样品每个面各做了一次冲击,没有出现任何故障就足以说明,既然不是产品的破坏点,为什么要用这个条件和跌落的SRSCombine,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对自己产品结构设计以及产品零部件的可靠性没有信心,因为我不想说客户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包材要设计的足够好,才能保护产品的运输以及搬运,把RISK都给了我们,把困难都丢给了我们,还好我不是做包装设计的,否则,我得郁闷的~~~后来我去看同类产品,国际知名大客户的要求是50g,270~320in/s(26ms),比对这两家客户的测试条件就恍然大悟了。
我不想说这是哪个客户,我想说的是国内的很多客户在理论上跟国际大客户接轨了,可实际的操作还是落后的,或者说是照搬的。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这样势必会延长新产品开发时间上和成本上的浪费。国外很多大客户定出来的规范并不是一朝一夕或十天半个月定出来的,这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对产品的市场定位还加上无数次试验总结出来的规范。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国内客户看到了差距,或许他们的研发成本本身就很少,对新产品的可靠度的置信度是有了解。既然比不过,何必打肿脸充胖子了。或许,这才是国内客户的初衷,他们想抢占的仍然是国内中低端市场,价格便宜,当然可靠性上就降低了,为了确保产品到enduser的手上还是OK的,只好把最累的活丢给OEM产商了。包材RD就是直接受害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可靠性技术新手提问

为什么晶圆级可靠性试验的测试设备仪器没有呢?

2009-11-20 8:59:11

可靠性技术可靠性试验

可靠性测试应用范围

2009-11-21 10:02:22

21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闲情

    又看一遍。

  2. yesfan

    很好,,

  3. ragi

    [b]回复[url=pid=89901&ptid=7703]16#[/url][i]ct_lpeng0901[/i][/b]

    如果在这方面有疑问,我们可以私下交流,我的QQ:38815327

  4. kuangzhanshi

    实践比理论好得多,让人能很快的明白,也记忆深刻,感谢分享!

  5. 文山一族

    谢谢LZ,学到东西了{:3_57:}

  6. ct_lpeng0901

    有些不是太懂。

  7. kevin.yan89

    不错

  8. hb1105

    写的太详细了,楼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只的学习啊?

  9. xyxiang1982715

    很不错的一个分享,这些要求都是跟DELL学的。

  10. zeus1208

    LZ很有想法的,很多客戶的規範確實也不是很明白

  11. ragi

    很感谢大家的支持,也希望大家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论坛上一起分享!

  12. siniu125521

    楼主好详细的分析经验丰富呀

  13. andy_xdq

    LZ写得很有心得啊!就是这种实际过程才能让我们学到东西,感谢!

  14. tomta2008

    LZ总结的很精辟。
    现在的客户就是把那些他们认为自己做起来费尽不讨好的工作丢给OEM,往往他们都不清楚此测试的真正范围指标。弄得OEM们一头雾水~

  15. ragi

    我的MSN已经在个人签名里,如果下班有空的话,可以聊QQ:38815327
    理论上的帮不上太大的忙,只能和大家经验交流!嗬嗬!

  16. bmwm3v6

    ragi兄,我有很多关于振动方面的问题需请教你,能给个联系方式吗?

  17. chenweiming

    写的很不错,很详细,我以前也碰到这种情况.
    以前做IBM的产品,落地标准特别严,改了很多次才通过;
    他们制定的标准很合理,同时也能真实的反映问题.
    😀

  18. ragi

    其實後續各種產品包材和結構的設計,慢慢都會這樣去做,這是一個大的趨勢。dell在業界了做了領頭羊,確實做得很規範,而且很合理,事實上,現在所有的dellOEM產商振動衝擊試驗都要求通過認證才能讓自己的實驗室執行,測試試驗的規格可以看出各個產品的問題,也能看出產品的可靠性,其實振動試驗是個蠻深奧的東西,想研究的很透徹是需要很深的理論知識和試驗經驗的,我頂多算個有點經驗的,因爲最近也接觸了很多客戶的條件,所以了解的多點,又跟第三方實驗室不一樣,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測試完畢,就把測試結果給客戶了,我們有時候還需要去分析一些問題的,所以了解的深點。有什麽問題我就想和論壇的朋友交流交流,也許這些問題大家後續也會遇到

  19. admin

    呵呵,才看到ragi兄写的,这么详细的文章。

    在振动和跌落方面,ragi兄应该很有经验了,更难得把思考的方法,试验的过程,与客户的沟通情况介绍的这么详细。

    要顶一下。晚上回去给你加分。

  20. gao

    {:3_57:}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