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可靠性工程”的开拓者 杨为民

——记优秀共产党员、北航教授杨为民
记者 朱文琴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们心目中的杨为民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无私的人,一个全心扑在事业上的人。
当你了解了64岁的杨教授,几十年来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如何奋斗以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你对这样的评价就会深深的认同。
喝延河水长大,出身于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党的高级干部家庭的杨为民,家庭背景和生活条件的特殊和优越,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从18岁在北师大附中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他就把为党的事业、祖国的富强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1958年,他在北航火箭专业毕业留校后,40多年来,杨为民一直默默无闻地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奋勇攀登,在航空航天的领域里,攻克了一个个科技堡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他奋战近10年,带领一支队伍研制成功我国自己的高空无人驾驶飞机,装备了我国空军第一支无人机部队。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用5年时间,带领大家,对我国“运七机”进行定寿延寿研究,解决了这一机型的可靠性设计问题;至今,“运七机”安全起落已超过60万次,安全飞行超过60万小时,仅机载设备一项,“七五”期间为国家节约经费2亿元。该成果大长了国产机在民用航线的志气,荣获部级科技一等奖;杨为民领导的可靠性工程研究室荣获先进集体,一批人荣获先进个人。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80年代后期,我国国产“运七机”的机载设备寿命只有300至500飞行小时,而国外同类飞机为5000小时。杨为民和他的可靠性工程研究集体经过5年奋战,终于使这一机型的寿命达到了国际水平。
如何科学地确定航空产品的寿命?如何延长航空产品的寿命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这就是可靠性工程研究的内容。
关于可靠性工程,80年代初,国际上也只是一些先进国家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成果。当时,杨为民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他便不顾前进道路上有多少困难,白手起家为自己确定了这个研究方向。他们攀登这个高峰走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了我国飞行员抗荷服使用寿命过短的问题,使其由原来的2年提高到5年,这个项目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
“运七机”定延寿工程的成功,大大鼓励了杨为民他们朝着可靠性工程的更深更广的领域去求索和攀登。他们不仅对研制完成的机载产品进行可靠性的测定,而且着重在机载产品设计的同时进行可靠性的设计和研究。1990年,我国第一个在飞机设计的同时就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新型机种K-8诞生,杨为民他们从方案论证到设计定型仅用了2年时间。K-8试飞表明,其可靠性和维修性均达到指标要求;参加国际航展飞行表演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杨为民这一生总是很忙,他忙的是大工程、大事业。经过14年的奋战,他创建的北航可靠性工程系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今天已形成了一个敢打敢拼的“过的硬”团队。他们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可靠性工程”的领域中奋进,至目前,他们的研究领域的工程技术已涉及到海上的船舶、军舰,陆地的坦克、汽车,天空的飞机、火箭。杨为民领导的这个系,“九五”以来,教学科研不断有着突破性进展。一支国内最大的可靠性工程研究队伍成长起来,拥有一大批各学科的技术骨干,10多年来完成了250项科技项目,37项获国家、部委的奖励。

杨为民忙了几十年,他顾不上照顾可敬的父母,在他们病危、去世的时候,由于工作的需要而不能表达自己应有的关怀;他顾不上照顾妻子和女儿……他更顾不上考虑自己的饮食起居以及有病的身躯;他的家居极其简朴,让同事不敢相信,这是一位著名专家、教授的家。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很多人都很忙,但很多人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和物质的回报。而作为共产党员的杨为民是真正的淡泊名利,克己奉公;他对自己立下一条规矩,自己的收入,除了工资袋之外,各种奖励、物品都上缴集体,系里有一张清单记录了他这些年上缴的钱物。
杨为民工作很忙,可再忙,他也总是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是他的提议,系里为教师购买了30多套住房,让更多的人安居乐业;在他的主持倡导下,系里制定了一系列关心群众生活的条例。哪个同事结婚、哪个生病住院、哪个家中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力提供帮助。
杨为民的事业吸引了一批年轻的人才与之共同奋斗,1990年至今,已有40多位学有所长的学术骨干加入了这个集体。他们的待遇不高,收入一般,但大家感到这个集体充满温暖和活力,因此,尽管一天忙到晚,没有假日、没有星期天,也都没有怨言。

杨为民是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的主任、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他还拥有很多桂冠——可靠性工程著名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等。对此,他总是说,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多劳是应该的。对于名利他总是非常淡泊,学校评职称,他曾两次让“高工”,两次让“教授”,他说,这些年欠债太多,僧多粥少,党员干部理应让一让,这有利于团结大家更好地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面对未来,早过花甲之年的杨为民,依然斗志昂扬,他说,新世纪的到来,“十五”计划开始,我们要不懈努力,赶超发达国家,我要带好这个团队,为我国系统工程的发展,做更多的基础性的工作,为后人搭起更广大的舞台。

杨为民简介

  杨为民,1935年1月15日生于天津,幼年时在革命圣地延安度过。1953~195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56年在北京航空学院火箭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留在北航工作。
70年代初,杨为民担任了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总设计师,为该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作出重大贡献,填补了国内空白。80年代中期,他转入可靠性工程研究,是我国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担任了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的主任、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的所长,同时还有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质量管理学会等十多个组长、主任的兼职。

  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金质奖章的得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之一、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曾两次荣立全军一等功。

 70年代,杨为民作为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飞机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带领千余名师生奋斗了近10个年头,该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装备了我国第一支无人机部队。该项成果已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辉煌历史的写照。试飞期间,杨为民的脸部受伤缝了40多针,他硬是40多天坚守在现场,结果伤口化脓感染,低烧持续,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80年代,杨为民在广泛的调研中发现,那时我国军机由于缺少可靠性的保障,故障率高,半数左右“趴窝”,寿命也短,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敏锐地意识到,不光是飞机,海、陆、空、天都迫切需要开垦可靠性工程应用的处女地。

  杨为民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年逾45岁的他,毅然带领无人机的研制集体转入了可靠性工程这门新兴边缘学科,走出象牙塔,确定了“面向工程,结合实际”的研究路线。他不断提醒大家:我们的任务不只是理论研究,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杨为民在北航建起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工程系统工程系。在他的领导下,该系从开始的50多名教师、30多个本科学生发展为现在的上百名教学科研人员、上百名本科生、67名硕士博士生,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一支可靠性工程研究队伍。至今这里仍是全国惟一的一个系统培养可靠性工程人才的基地。双重可靠众口评

  通过20年的不断开拓与创新,杨为民教授将我国可靠性工程从萌芽状态推向了山花烂漫。

  “运七”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客机,由于缺少可靠性工程研究,生产厂规定其机载设备的寿命仅300至500飞行小时。因此,民航部门不愿用“运七”,宁愿花宝贵的外汇进口外国飞机。80年代初,杨为民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的寿命试验。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终于使“运七”飞机机载设备的首次翻修期限延长到2500至5000飞行小时,达到了国外同类飞机的水平。“运七”飞机定寿、延寿的成功,提高了国产飞机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航空港内最大的国产机群。据统计,仅机载设备延寿一项,“七五”期间就为国家节省经费超过2亿元!

  80年代中期,我国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工程应用还是一片空白,连装备的可靠性指标都没有,使用方对承制方提不出可靠性的要求,更别说检查考核了。杨为民便出面出钱,将使用方、承制方和从事可靠性工程研究的同仁们首次召集到一起,在青岛开起了研讨会,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大家共同探讨我国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标准。

  经过不断努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系统都下发了红头文件,规定新立项的武器装备均应有可靠性参数与指标要求。从此,可靠性工作有了制度的保证,从设计开始,可靠性就要贯穿始终。可以说,对于我国武器装备可靠性参数与指标的国家军用标准的制定,杨为民立了头功。

  杨为民所提出的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国防科技工业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飞机、导弹、火箭、飞船、卫星、核潜艇、坦克……这些杨为民精心哺育过的“生灵”,全都听见过他铿锵有力的豪爽之声,全都见证过他孜孜以求的探索足迹。

  作为几个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的负责人,近年,他组织了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两个系统的几十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大检查,受到国防系统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可靠的可靠性工程专家”。

杨为民在航天领域的贡献同样功勋卓著。他总说“航空航天是一家”,直接参与和推动了许多航天型号的研制。

  神舟号飞船是航天系统研制的第一个将要载人的飞行器,事关重大,事故的概率要控制在千万分之一次以内,对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如何进行验证呢?早在数年以前,载人航天大系统总设计师王永志就跟杨为民商讨这个问题。杨为民立即展开了“航天员安全性验证技术”的课题研究。

  他邀请中国民航的适航专家、清华大学核能所专家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可靠性工程专家共同组成了课题组,借鉴客机和核电站对安全事故的要求和控制方法的系列经验,提出了安全性验证思路和分析、实验、演示等各种验证方法。王永志在课题评审会上赞赏地说:“这个课题做得好,提供了我们工作的思路。”

  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大量的可靠性工作之后,杨为民提出“要万无一失”,并介绍了北航新推出的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在他的建议之下,1998年6月,“神舟一号”上的14个关键设备被送到北航做了试验,结果发现红外地球敏感器和液浮陀螺2个产品有故障。当“神舟一号”成功回收时,总设计师、北航校友戚发轫立即从基地给杨为民打来电话,感激地说:“老杨,刚刚回收成功了!多亏了你们的试验,要不然,上天后就回不来了。”

  我国的某型号导弹在研制过程中几次发生故障,拖了进度,杨为民特别着急,主动请缨参与工作。二炮型号办主任多次感慨地说:“一有问题我就想到要找老杨。”由于该弹采用了新型发动机,参加研制的同志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杨为民便多次组建专家组指导工作,在他病重手术之后,还拟定了一个事故分析专家组的名单,逐个邀请航空界的专家们参加工作。

  2000年,杨为民第一次来到了航天四院,去几个偏僻的山沟厂、所进行深入考察。惊讶之余,他非常赞赏这里的同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工作的精神。他看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金属外壳是个直径只有1米多的圆筒,开了一个几十厘米的口子,由一个身材瘦小的工人钻进去,蘸着有毒的胶水在内壁刷胶,手工粘贴绝缘层,如果没贴好,发动机工作时就会被烧穿。“这样的条件和设备怎么行?质量检验仪器也太落后!”杨为民回北京后,立即跟科工委的领导汇报,建议尽快解决问题。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可靠性动态

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2015-8-1 18:17:00

可靠性动态

“中国制造创新和发展”高峰论坛(免费)

2015-8-9 18:15: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