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今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本次选拔不单从空军选拔驾驶员,还主要面向科研机构选拔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以适应未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


但众所周知,成为航天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成为航天员,得先通过这些训练——

离心机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离心机训练,主要是为了模拟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使航天员具备在超重环境下正常操纵飞船和通信系统的能力。


载人离心机是一种大型旋转装置,有一条长达8米的旋转钢臂,钢臂的前端是一个球形不锈钢封闭舱。训练时,航天员坐在舱内,钢臂和球形舱飞快旋转,用以模拟航天员在飞行中遇到的各种加速度。坐在座舱里的航天员不仅要练习各种抗负荷动作,还要判断信号,回答提问。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按过。

模拟器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模拟器训练厅里,依次陈列着3个模拟器,分别模拟神舟飞船和空间实验室对接后形成的组合体、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以及航天员进行手控交会对接的模拟器。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这是航天员最主要的训练设备,航天员经常使用上面的仪器设备模拟各种指令、熟悉各种仪表和显示、掌握不同飞行阶段的操作,特别是学会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如何判断和正确处置。长期驻留中需要做的实验,也可以先在模拟器中进行。

模拟失重水槽训练


模拟失重水槽训练,是指通过水下配平达到中性浮力,在模拟太空失重的条件下进行的舱外活动训练。航天员要在太空中进行什么样的操作,就有必要先在水下按程序模拟操作。


水槽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着160多公斤的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大量的失重环境模拟训练、演练并熟练掌握出舱活动作业程序,体验失重状态下的漂浮感,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的协调性以及姿态控制、空间运动、空间操作、运送货物和维修作业等活动的方法和技巧。航天员一次要训练4、5个小时,每次下来体重都会减轻4、5斤,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

转椅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转椅训练主要用于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以及增强他们对运动病和眩晕的耐受能力。当航天员坐到转椅上时,两眼要戴上眼罩,将头、脚及双臂固定好。


转椅启动后,每2秒就要转一圈。普通人在转动的转椅上,过不了一会儿,就会感到头晕眼花、心脏狂跳。对人体的前庭器官是一种严重的刺激,而航天员转椅训练要达到15分钟才合格。

电动秋千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电动秋千训练也是用于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对人体前庭器官的作用,可致半数以上的航天员患运动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

 

电动秋千是一个高十几米的钢架,钢架下像电梯一样悬吊着一个方形小厢。秋千荡起时,方形小厢前后能荡出15米,没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把胃液喷出来。

血液重新分布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在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里,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航天员需要接受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在一张特制的倾斜床上,头朝下躺着。

训练时,这张床会变换各种低位角度,来调节他们体内的血液分布。参加这种训练时往往会出现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

冲击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冲击训练用来模拟飞船返回地面时的着陆冲击,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冲击塔是一个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

听力测试训练

揭秘 | 航天员“魔鬼训练”

在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传导到舱内的噪声值会很高。轨道飞行阶段,舱内设备产生的噪声也很难避免。这就需要用飞行中遇到的噪声频率,对航天员进行听力测试训练。

你以为经过这些就可以上天了吗?NO!NO!NO!其实,航天员的训练远不止这些。还需要完成基础理论培训、专业技术知识和单项操作技能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等100多个科目的训练考核。中国先后选拔的2批21名航天员,经过严格的考核与评定,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


内容来源/中青军事发布




赛思库

元器件使用可靠性智慧化解决方案引领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可靠性技术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研究适用性讨论

2018-7-13 16:05:08

可靠性设计

元器件“体检”大全

2018-7-23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