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靠性技术与标准的发展
上周参加上海可靠性沙龙,有一个问题在会议上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讲提出了标准先行的一个概念,有同仁提出发达国家通常是技术组人员先行开技术会议再行制定标准,也就是技术先行。因为做可靠性,因为觉得可靠性与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所工作的环境中,个人觉得在许多领域,除了一些尖端技术如英特尔等芯片这种高科技研发,国内生产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其实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到很高的可靠性,只是很多企业不会投入这些财力和人力做这些事情,当然企业就是要赚钱的这无可厚非,作为一位可靠性工程师也要考虑平衡,也就是全寿命周期的花费。但是个人的工作感受现在的情况是研发经常与可靠性工程师发生争执,例如:为什么你这个测试是必须要测试的?在中国没有哪条法规强制性你要做这些测试,你做这个测试花很多钱。
但是有些产品你卖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些可靠性测试是必须要测试的,经验不足,只想到了通讯行业的NEBS认证这个案例,在通讯行业,很多想要进入北美市场的通讯设备都要通过这个认证,虽然这个认证是非强制性认证,但是很多设备商都要求这样的认证,在中国强制的认证有3C,但是3C里并没有可靠性的相关需求,所以一些做国内产品的公司就能省则省的去掉了一些可靠性项目。还是回到刚刚NEBS认证的话题,因为经验尚浅,所知道的一些做国内通讯产品的公司不会做类似的NEBS测试,不知道华为中兴销往国内的产品是否会做这样的测试认证。
个人比较关注地震测试这一块,因为NEBS里有地震这个测试,通讯类产品若能通过这样的测试,是否可以更多的避免出现地震时通讯的大面积瘫痪而带来的信息不畅导致的救援不及时这些情况?所以个人觉得在国内可靠性到底是标准先行还是技术先行,比较赞同标准先行的观点,因为就像前面所说,除了尖端技术,国内的设计已经可以做到这方面的设计强度,只是没有一个标准去要求这个技术的实施。另外对于可靠性,在国内,大部分的从业人员都做的测试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的很少,做了6年,从不敢说自己做的叫做“技术”,因为我觉得技术应该是一种研发和创新,是能够做出一个以前没有的产品的能力,而我做的可靠性,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能想到的就是“章法”,设计初期尽量选用合适的规范推动研发提高设计强度,设计中后期,用合适的方法验证设计,在后期用合理的方法保证客户接收到的产品满足可靠性的需求。说说其他话题,例如前段时间的柴静PM2.5话题,技术分析我不懂,但是只看污染等级定义的指标就知道国内的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果标准卡的再严点,惩罚力度再大点,监管制度再严点,是不是这种情况会好?当然这里涉及太多,发展与污染的权衡,民生(经济生活水平)与民身(健康水平)等等。
APECK蓝与奥运蓝我想绝大部分原因绝不是天公作美,而是技术手段和监管稽查的结果,说明有些事不是我们的技术能力能否达到,而是在于愿不愿意花这样的代价去做这些事;还有地沟油事件,曾有新闻报道地沟油的检测指标全部合格,各大检测机构亦向社会征集检验方法,是技术太牛,还是标准太低,暂无定论,扯远了……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可靠性与质量在中国任重而道远……小小感慨,技术先行还是标准先行?
写着写着觉得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国民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会儿我们就会追求更高的品质,人的质量意识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技术设计和标准都会更多考虑到质量与可靠性。但是问题又来了……怎么让国民素质提高,经济发展,重视教育?
晕,又跑题了……人员素质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高了,这样下游供应商偷工减料的行为就少了,浴盆曲线早夭期筛选的失效就少了;人员素质提高了,经济提高了,有追求了,对高可靠性产品的需求就更多了,浴盆曲线使用期的寿命就更长了;
磨损期的到达时间就更长了……又跑题了.还是回到标准与技术这个话题来吧,我国在可靠性行业起步较晚,一步一个脚印,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发展越来越好~~ 叙述很混乱,逻辑很明确。 前面写的挺好,从中间开始就扯的有点乱了,不过写的还是很棒,点赞 写的不错点歌攒:lol 学习了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近搞这个搞的有点疲惫,不知道该说什么。 赞一个。不错。
赞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