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2-3 16: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fumeng2010于2008-12-211:01发表
在《可靠性理论与工程应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目前国内外颁发的标准试验方案都属于指数分布的”。查阅了一下GJB,MIL,GB,IEC的标准目录,似乎确实是这样的,产品的种类那么多,产品的成本,寿命又各不相同,寿命... 个人一点不太成熟的建议:
1:如果贵公司的产品已经大量使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使用的寿命数据的话,则不用做试验了。建议利用美国瑞蓝公司专业可靠性分析软件—Weibull++等,直接把数据输入软件之中,由软件计算最合适的分布,并能直接得到其MTBF值。(如果没有条件使用这些可靠性软件的话,可以考虑人工计算。人工计算的话不太容易拟合一个合适的分布模型,这涉及到了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算。并且分布找到后,除了指数分布外,其他的分布MTBF计算都比较复杂)
2.如果没有丰富的现场使用数据的话,再做一些寿命试验。如果产品的平均寿命都比较长,则做加速寿命试验。试验的方法(加速因子,加速的应力,试验流程,样本数等)可以参考GJB或者MIL相关标准,都说的比较详细。
3.关于加速寿命试验的模型选择问题,及数据处理方法,建议采用瑞蓝公司软件ALTA进行分析。
4.如果想做的比较详细的话,最好是将整个系统分成几个模块进行,即建立系统的可靠性框图。最起码将电子模块和机械的模块分开,因为其失效机理完全不同。这样分别对几个模块进行可靠性分析,最后再对整个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此部分可以用瑞蓝公司的Blocksim软件进行,人工计算的话也不算太复杂。
5.很多机械部件确实是用动作次数来衡量的,而不是时间。做试验时可以先试验能平均无故障动作多少次,然后再根据每天的平均动作次数,将其折算为时间。电子部分可以考虑用温度,湿度,电压等做为加速应力。
6.如果上述条件都不具备,可以考虑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可靠性预计,电子部分可以参考GJBZ299B-98《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当然,预计的结果往往和实际的有相当大的差距。请有经验的专家预计可以尽量消除这个差距。
本人系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是铁路信号产品的可靠性,欢迎各位大侠共同探讨,有什么不足之处也请指出。
看了一些帖子,看这么多高手云集,不请教一番,太遗憾了。^_^
我们公司也是生产比较复杂的专用设备类的机械电子产品,有电子部件模块和机械部件模块,有可靠性实验数据;也有丰富的现场使用数据部件(上万条数据),保修期数据有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混在一起,但是不太一样。随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逐月有统计,我想知道任何准确计算其MTBF?如果能人工计算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