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作的最高境界——把自己干没了!

在华为退休前,一次和共事多年的老同事聊天。我说,我们在华为搞可靠性搞了20多年,从最开始几乎一片空白,一点一滴的做到现在的规模,构建了规范的流程、庞大的体系和专业的队伍,我们的可靠性做好了吗?怎么才叫做好了?可靠性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位同事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可靠性的终极目标就是自己把自己做没了。

“把自己做没了”不是不做可靠性了,而是可靠性最终完全地融入到产品中去了。所谓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无招胜有招。

这其实也回答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可靠性与产品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我们很多同事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可靠性和产品是两张皮,融不到一块儿去。这固然有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够深入有关,但另外一个问题可能源自于我们对两者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在我的演讲报告中,第一页讲的就是“什么是可靠性”,实际上就是讲如何正确理解可靠性与产品的关系。核心思想就是可靠性是产品的固有属性之一,可靠性工作也是产品研发的一个固有组成部分。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虽然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可靠性的很多工作确实是和产品研发独立进行的,尤其是在企业可靠性开展初期。但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有意识的树立,可靠性是研发的职责,我们可靠性工程师更多是辅助研发来完成可靠性工作的理念。对于研发人员,绝对不能形成:我来负责产品研发,可靠性是可靠性工程师的事儿,与我无关的思想。

其实有没有可靠性的理论,企业或多或少都在做可靠性的事儿,我不相信一个企业一点朴素的可靠性思想和活动都没有,哪怕是一家手工作坊。就像我在演讲报告中举的那个例子,一个人想做一个电子设备,他根本不懂可靠性,也不懂什么器件可靠性认证和品控,就跑到华强北电子市场的摊位上随便买一些电子元器件回来用,那么出于朴素的思想,他也一定会挑一挑、选一选,尤其是买的多了,有了累积的经验了,甚至有一些统计数据了,他更会了解如何才能买到质量更好的元器件,这其实就是器件可靠性选型理论的由来。

做硬件电路设计也是一样,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设计人员,踩的坑多了,自然就知道器件应如何布局,各种信号该如何走线,才能规避掉可能的问题。这些朴素的经验累积起来就是可靠性的设计准则。

其实,可靠性的理论概莫如此,都是来自于产品的实际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汇总、整理、分类等等,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可靠性的理论。说白了,就是不需要每个企业都自己去费劲积累和整理了,可靠性都整理好了,你拿去用就行了。

解决了从哪里来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到哪里去。

可靠性的理论已经形成,企业是不是就可以不假思索的拿来用就行了?肯定不是那么简单,哪些理论适合自己,每种理论该如何去用,则是我们企业需要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就是可靠性的理论如何回到产品中去的关键。

如果从朴素的经验累积形成可靠性理论是加法,那么可靠性理论回归产品应用则应该是一个减法的过程。每个企业、每个产品的情况不同,适用的可靠性理论方法也不同。同时,随着企业可靠性的深入开展以及产品的不断成熟,原本那些适用的理论也可能会随之被裁剪。虽然也会有一些新的可靠性理论和技术加入进来,但总体上应该是呈减法的趋势。

从我了解和接触的很多企业来看,总体上可靠性的发展规律也基本如此。一开始基本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可靠性体系,但随着企业流程的完善、技术的成熟,以及可靠性的普及和深入开展,目光所及的可靠性工作在不断减少,也不再需要一个庞大的可靠性专业队伍来维系可靠性体系的运作,甚至有的都没有一个专门的可靠性部门了。但它们产品的可靠性却仍然很高,因此说,这绝不表明它们不重视可靠性的工作,而是像我们一开始所说的:可靠性真正融入到产品中去了,达到了可靠性的最高境界:自己把自己做没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可靠性管理

从一名可靠性工程师的角度,解读任正非《华为眼中的大质量管理体系》

2023-9-20 8:33:38

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简介

2024-2-1 21:53:20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user137307

    单承建老师

  2. wx_1581475725

    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