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 册-
搜索
热搜: MTBF GJB MIL FMEA
楼主: cliffcrag

MIL-HDBK-338中文版之二(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0 16: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MIL-HDBK-338详细目录

目录

1.0范围
1.1目的
1.2应用范围
1.3组织结构

2.0参照文件
2.1文件版本
2.1.1军用范围
2.1.2军用标准
2.1.3手册

3.0定义
3.1系统基本术语定义
3.1.1系统有效度
3.1.2可靠度
3.1.3任务可靠性(度)
3.1.4战备完好率和可用度
3.1.5设计良好度
3.1.6修理度
3.1.7维修性
3.1.8易修性
3.1.9固有可用度
3.2时间概念的定义
3.3其它术语

4.0综述
4.1引言和背景
4.2系统可靠性问题
4.3系统可靠性过程
4.4系统有效度
4.4.1在系统有效度中对可靠性和维修性的考虑
4.5影响系统有效度的因素
4.5.1新设计的设备
4.5.2系统各种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4.6系统有效度最优化

5.0可靠性和维修性理论25
5.1引言
5.2可靠性理论
5.2.1基本概念
5.2.2可靠性模型中所使用的统计分析
5.2.2.1连续型分布
5.2.2.2离散型分布
5.2.3故障模型的建立
5.2.3.1典型的故障率曲线
5.2.4简单结构的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5.2.4.1串联结构
5.2.4.2并联结构
5.2.4.3K/N结构
5.2.5可靠性分析中使用的贝叶斯统计法
5.2.5.1引言
5.2.5.2贝叶斯定理
5.3维修性理论
5.3.1基本概念
5.3.2维修性模型中使用的统计分布
5.3.2.1对数正态分布
5.3.2.2正态分布
5.3.2.3指数分布
5.3.2.4指数近似分布
5.4可用度理论
5.4.1基本概念
5.4.2可用度模型的建立(马尔可夫过程方法)
5.4.2.1引言
5.4.2.2单台设备的可用度分析(马尔可夫过程方法)
5.5可靠性与维修性权衡的技术
5.5.1概论
5.5.2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关系

6.0可靠性的规定、分配、和预计88
6.1引言
6.2可靠性的规定
6.2.1可靠性要求的规定方法
6.2.2环境和(或)使用条件的说明
6.2.3时间度量或任务剖面图
6.2.4故障的明确定义
6.2.5可靠性验证方法的说明
6.3可靠性分配
6.3.1引言
6.3.2等分配法
6.3.3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GREE)的分配法
6.3.4航空无线电公司分配法
6.3.5目标可行性法
6.3.6最少工作量算法
6.3.7动态规划法

6.4可靠性预计104
6.4.1引言及概述
6.4.2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
6.4.3相拟设备法
6.4.4相似复杂性法
6.4.5功能预计法
6.4.6元器件计数法
6.4.7应力分析法
6.4.8非指数故障密度函数的修正(一般情况)
6.4.9包括非工作故障率的修正
6.4.10计算机化可靠性预计法
6.4.10.1罗姆航空发展中心(RADC)的可靠性及元器件寿命优化估算程序(ORACLE)
6.4.10.2复杂系统可靠性估算模拟程序(SPARCS-2)
6.4.10.3ERSION3可靠性目标状况
6.4.10.4工作概论公式计算系统(SCOPE)
6.4.10.5分配和预计(APROCT)
6.4.10.6按可靠性方框图进行可靠度计算
6.4.10.7确定系统可靠度的最小精确通道和最小精确分割法
6.4.10.8可靠度分析模型(RAM)
6.4.10.9贝叶斯交互图解可靠性估算程序
6.5进行可靠性预计和分配的逐步程序
参考文献

附录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0 16: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剩下的详细目录

7.0可靠性工程设计准则148
7.1引言
7.2元器件选择和控制
7.3降额
7.3.1机械和结构部件的降额
7.4可靠的电路设计
7.4.1引言
7.4.2设计简化
7.4.3采用标准部件和电路
7.4.4瞬态和过应力保护
7.4.5参数降级和分析
7.4.6减少设计失误的方法
7.4.7主要的设计限制
7.5余度
7.5.1作为设计技术的余度
7.5.2与时间有关的余度
7.5.3余度设计
7.5.3.1设计示例
7.5.4有关余度的进一步说明
7.6环境设计
7.6.1引言
7.6.2环境设计
7.6.3温度保护
7.6.4冲击和振动保护
7.6.5湿气保护
7.6.6砂尘保护
7.6.7防爆
7.6.8电磁辐射保护
7.6.9核辐射
7.7人为因素
7.7.1引言
7.7.2设计及生产
7.7.3人类工程学
7.7.4人的动作可靠性
7.7.5人为因素与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7.7.6人为因素理论
7.7.7人-机分配及可靠性
7.7.8交互作用及权衡
7.7.9人为差错率预测技术
7.8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7.8.1引言
7.8.2第一阶段
7.8.3第二阶段
7.8.4示例
7.8.5计算机分析
7.8.6小结
7.9故障树分析(FTA)
7.9.1故障树分析方法讨论
7.10潜藏电路分析(SCA)
7.10.1引言及概述
7.10.2潜藏电路种类示例
7.10.3潜藏电路分析方法
7.10.3.1网络树的构造
7.10.3.2拓扑图形的确定
7.10.3.3线索应用
7.10.4软件潜藏分析
7.10.5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分析
7.10.6小结
7.11设计评审
7.11.1引言及概述
7.11.2非正式的可靠性设计验证
7.11.3正式设计评审
7.11.4设计评审检查单

8.0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靠性验证和增长308
8.1引言
8.2故障报告、分析及改正措施系统
8.3可靠性数据分析
8.3.1图估计法
8.3.1.1关于图估计法的一些提示
8.3.1.2图估计法示例
8.3.2统计分析
8.3.2.1引言
8.3.2.2故障数据的处理
8.3.2.3可靠度函数(残存曲线)
8.3.2.4截尾数据
8.3.2.5置信限和置信区间
8.3.2.6对理论可靠性参数分布的假设检验
8.4可靠性验证
8.4.1引言
8.4.2计数和计量
8.4.3固定样本和序贯试验
8.4.4样本容量的确定
8.4.5根据样本容量进行试验设计
8.4.6可靠度的参数化
8.4.7总结
8.5可靠性增长
8.5.1引言
8.5.2可靠性增长概念
8.5.3可靠性增长模型
8.5.4可靠性增长模型比较
8.5.5可靠性增长试验
8.5.5.1引言
8.5.5.2何时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
8.5.5.3可靠性增长方法
8.5.5.4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经济性
8.5.6可靠性增长管理
8.5.6.1引言
8.5.6.2可靠性增长过程的管理
8.5.6.3管理模型(监控)
8.5.6.4管理模型(估算)
8.5.6.5可靠性增长开始的信息源
8.5.6.6各种增长信息之间的关系
8.5.6.7可靠性增长管理中使用的模型类型
8.5.6.8估计系统增长潜力
8.5.6.9估计可靠性状态
8.5.6.10可靠性增长预算
8.5.6.11增长模型的调整
8.5.6.12可靠性增长估计
8.5.6.13可靠性增长的推测估计
8.6可靠性增长试验与可靠性验证试验之间区别的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使用说明
附录B增长模型

9.0软件可靠性417---458页
9.1引言
9.2软件问题
9.3软件错误及其根源
9.4软件故障模式
9.4.1规范
9.4.2软件系统设计
9.4.3软件代码生成
9.5软件错误分类
9.5.1语法错误
9.5.2语义错误
9.5.3运行时错误
9.5.4性能错误
9.6软件可靠性模型
9.6.1以故障率为基础的模型、假设
9.6.2以无故障率为基础的模型、假设
9.7利用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计算的示例
9.7.1穆莎模型
9.7.2米?尔模型
9.7.3利特尔伍德模型
9.7.4艾尔非均匀泊松过程模型
9.8提高软件可靠性的方法
9.8.1规范
9.8.2设计
9.8.3程序设计
9.8.4程序校验及检查
9.8.5文件编制
9.8.5.1错误报告
9.8.6软件可靠性统计学和模型的建立
9.8.6.1软件故障数据分析的通用方法
9.8.7管理
9.8.8硬件与软件的接口
9.8.8.1容错技术
9.9结束语
10.0系统可靠性工程461--560页
10.1引言
10.2系统有效度概念
10.2.1ARENC?的系统有效度概念
10.2.2空军的系统有效度概念
10.2.3海军的系统有效度概念
10.2.4系统有效度计算模型示例
10.3系统可靠性及维修性参数
10.3.1可用度、战备完好率、任务可靠度及任务良好度-相似性及差别
10.4建立系统可靠性及维修性模型的技术
10.4.1可用度模型
10.4.1.1模型A——单个装置系统(点可用度)
10.4.1.2模型B——平均或区间可用度
10.4.1.3模型C——具有可修复或可更换装置的串联系统
10.4.1.4模型D——余度系统
10.4.1.5模型E——不用时间定义的可靠性及维修性参数
10.4.2任务可靠度及任务良好度模型
10.4.3设备完好率概率模型
10.4.3.1模型A——根据在前项任务中的故障概率及在下一项任务要求之前的修理概率建立此模型
10.4.3.2模型B——除了任务持续时间t是概率分布之外,与模型A相同
10.4.3.3模型C——除了包括检测设备的检测性之外与模型B相似
10.4.3.4模型D——对N个系统的总体而言
10.5复杂模型
10.5.1可靠性、维修性及可用度权衡工具(R&MA2T2)
10.5.2TIGER
10.5.3有效度通用分析法(GEM)
10.5.4可用度、?可靠性分析
10.5.5可靠性及维修性预计的分析法与模拟法的比较
10.5.6SEE——系统有效度评定计算机程序
10.6权衡技术
10.6.1概述
10.6.2可靠性-可用度-维修性权衡
10.7可用度、故障率及修理率的分配
10.7.1串联系统的可用度、故障率及修理率的分配
10.7.1.1情况(1)
10.7.1.2情况(2)
10.7.2并联冗余度系统的故障率及修理率的分配
10.7.3在现有技术水平约束下的分配
10.8系统可用度的规定、预计及验证
10.8.1可用度验证方案
10.8.1.1定数抽样方案
10.8.1.2定时抽样方案
10.9系统设计考虑
10.10费用考虑
10.10.1寿命周期费用(LCC)的概念
10.10.2寿命周期费用模型
10.10.2.1寿命周期费用
10.10.2.2费用估算关系
10.10.3系统可用度费用估算
10.10.3.1系统可靠性及维修性权衡的几何图形
10.10.4寿命周期费用的修正
11.0生产和使用可靠性及维修性560--628页
11.1引言
11.2生产可靠性控制
11.2.1质量工程和质量控制
11.2.2生产可靠性降低的估计和控制
11.2.2.1生产过程中导致可靠性降低的因素:早期故障
11.2.2.2生产过程可靠性分析
11.2.3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筛选和老练以减少性能下降并且促进增长
11.2.3.1元器件级的筛选试验
11.2.3.2组装件及装置或系统级的筛选
11.2.3.3筛选试验的计划和有效性
11.2.4生产可靠性验收试验(MIL-STD-781)
11.2.5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
11.3生产维修性控制
11.3.1引言
11.3.2维修性的设计特性
11.3.3维修性控制参数
11.3.4生产阶段的维修性保证工作项目
11.3.5维修保证与质量大纲的关系
11.4装运和贮存期间的可靠性和质量
11.4.1造成装运和贮存期间可靠性降低的因素
11.4.2保护方法
11.4.3装运和贮存劣化控制(贮存适用性保准)
11.4.3.1在贮存期间应用定期检验来保证可靠性和器材的完好率
11.4.4数据收集和分析(贮存期间)
11.5使用可靠性和维修性的估计和改进
11.5.1现场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可靠性和维修性下降的因素
11.5.2维修劣化控制(在修理厂工作过程中)
11.5.3维修计划对控制维修劣化的重要性
11.5.3.1维修文件要求
11.5.3.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
11.5.4数据收集和分析(在现场使用过程中)
11.5.5系统可靠性和维修性估计
11.5.6系统可靠性和维修性的改进
12.0可靠性及维修性管理考虑630--713页
12.1引言
12.2可靠性和维修性计划及预算的编制
12.2.1方案阶段计划的编制
12.2.2验证阶段计划的编制
12.2.3全面工程研制阶段计划的编制
12.2.4生产阶段计划的编制
12.2.5使用阶段计划的编制
12.2.6费用因素及指南
12.2.6.1按费用设计方法
12.2.6.2寿命周期费用方案
12.2.6.3产品性能协议
12.2.7权衡研究
12.2.7.1方案阶段的权衡研究
12.2.7.2验证阶段权衡研究
12.2.7.3在全面工程研制、生产及使用阶段的权衡研究
12.3可靠性考虑
12.3.1可靠性要求的规定
12.3.2可靠性大纲工作项目
12.3.2.1可靠性大纲计划
12.3.2.2对转包商及供给商的监督及控制
12.3.2.3大纲评审
12.3.2.4故障报告、分析及改正措施(FRACAS)
12.3.2.5故障评审委员会
12.3.2.6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12.3.2.7可靠性预计
12.3.2.8故障模式、影响及致命度分析(FMECA)
12.3.2.9潜藏电路分析
12.3.2.10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容差分析
12.3.2.11元器件选择和应用准则
12.3.2.12可靠性关键产品
12.3.2.13环境应力筛选
12.3.2.14可靠性研制或增长试验
12.3.2.15可靠性鉴定试验
12.3.2.16生产可靠性验收试验
12.3.3可靠性大纲单元的相对重要性
12.3.4用加权指标确定大纲相对重要性的示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可靠性网 ( 粤ICP备14066057号 )

GMT+8, 2025-4-3 11: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