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4 13: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靠性网上培训—维修性设计(三):可达性
1、目的
产品在维修时,能够“看得见、够得着”或者很容易“看得见,够得着”而不需要多少拆装、搬动,维修人员在正常姿态下就能操作,就是可达性好。可达性的好坏,还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维修人员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首先去做那些容易接近、操作方便的维修工作。对那些接近困难,操作费事的维修工作往往被推迟甚至忽略。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可达性是维修性设计的重要目标。
可达性与维修人员身材的个体差异性直接有关。因此,维修性工程和人素工程应密切配合。但最终的设计则是由它们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权衡决定。
对于我们公司这种高芯片密度、插框式结构的产品而言,可达性主要集中于产品部件的易拆卸性,如风扇框、电源、较重的BAM、更换单板上元器件时是否容易操作等。
2、定义
可达性:是指维修产品时,接近维修部位的难易程度。
3、设计原则
可达性要求是由所需的维修活动确定的,这种维修活动可能是目视的或用肢体的、用工具的或两者都有,这取决于工作是检查、维护、调试、修复还是更换。一般要求如下:
a.可达性要求应考虑产品层次。不同的产品层次和维修方案有不同的可达性要求。如果是现场级换件修理,则对现场级的可更换单元LRU要求有良好的可达性,使维修工作简单方便。如果换下的零部件还要送维修部修复,就还应考虑该部件中需维修的组成部分的可达性。
b.安全性。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维修人员可能遇到的危险,考虑可达性时,还必须考虑维修时的安全。
c.故障率高和要求频繁维修的产品应布置在能够很容易看到可优先达到的位置。当存在潜在危险时,尤其要容易看见。
d.通道设计应保证有接近零部件并提供完成维修操作所需的空间。
为满足以上要求应遵循的设计原则有:
a.常维修的产品的布置应易于接近,不受结构单元或其他产品的阻碍;
b.需维修的产品的布置应能够为使用测试探头和其他所需的工具提供足够的空间;
c.所有弃件式产品的布置应使得在拆卸它们时无需拆掉其他部分;
d.每个组件的设计应使得无需拆卸该组件即可对其他元器件进行故障诊断;
e.尽可能使用插入式模块;
f.将质量和尺寸大的产品(如BAM)设计成可拆卸的,以便能够对其进行彻底检查或更换。
4、设计技术
4.1零部件(元器件)布局
(1)需要维修的零部件在箱式设备中的相对位置
通常,有4种可能的安装位置——即顶部、底部、侧面和后板上;
a.顶部。零部件安装在顶板上时,顶板应用铰链联接在设备背面上方,并在机箱上面足够的空间以便转动顶板打开机箱,然后对各零部件进行维修操作;
b.底部。零部件安装在底部时,必须将壳体取下,才能将零部件暴露出来。为了尽可能减少壳体内零部件的损伤,应采取提起壳体离开零部件,在该零部件周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防毁坏,避免要求极精确小心的定位或装卸;如果壳体较重,应提供把手;
c.侧面板。零部件装在侧板上时,壳体内应留有操作所需的空间;
d.后板。零部件安装在后板上,面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面板应当在其底部安装铰链以便打开。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最紧凑和最易达到的布局。
(2)在布置零部件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a.提供充足的空间以便使用解锥、测试探针、烙铁、扳手或其他要求的工具,入口设计应保证能使用直的解锥或调整工具,而不是弯头工具;
b.高故障率零部件以及所有要求维修或更换的组件或零部件应当最易接近而不用拆卸其他零部件;
c.插入式零部件应当朝一个方向排列以便更换;
d.电阻、电容及电线应当不影响插入式器件或零部件的更换;
e.精密部件应安排在修理该部件时不会被损坏的地方;
f.保险丝应位于看得见且更换时不用拆卸其他零部件或组件的地方;
g.保险丝等的更换应不要求使用工具。接近保险丝等应当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工具;
h.内部控制器的开关不应位于靠近危险电压的地方;
i.在设备断电后,仍残留有热量和电荷的元器件应当配备泄放电路或将它们布置到使用人员或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活动时不可能碰到的地方;
j.零部件不要叠放。如果为了节省空间必须叠放,那么就应将不要求频繁接触的零部件放在后面或底部;
k.将同一维修人员维修的零部件编在一组,其布局应使得在系统检查过程中,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移动距离最短;
l.要频繁维修的各部分应分散配置使之能同时进行检修,以缩短维修时间,进而提高装备的可用度。但在进行这种设计时必须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编制表中规定只有一个维修人员的情况下,显然就不必要采用分散布置或提供多个维修通道口。
4.2正确选用紧固件
紧固件的数量与形式往往决定着产品拆卸和安装的快慢,因而选用恰当的紧固件是提高可达性,缩短维修时间的又一重要设计措施。
应用紧固件时,应通过对各种常用紧固件的考察择优采用。紧固件的选择和评价应满足耐用,操作迅速,便于更换等基本要求。紧固件的设计、选择与应用应考虑以下各个因素:
a.紧固件必须承受的应力与外界因素;
b.紧固件周围的工作空间;
c.操作紧固件需用的工具种类,这与紧固件的种类、用途以及所在的部位有关;
d.产品中各处所用紧固件的品种规格;
e.紧固件操作的频繁程度。
(1)对紧固件的一般要求
a.产品内所采用的紧固件,其规格、品种应减到最少限度。例如只采用少量的能互相迅速区别的基本品种和规格。应该使所用的螺钉、螺栓和不同螺纹尺寸的元件确实具有明显不同的外形尺寸,以避免混淆错装。避免采用特殊紧固件或有过盈公差的紧固件;
b.把操作紧固件需用工具的种类和规格减到最少限度。应避免使用专用工具,选择不用工具或只用普遍手工工具操作的紧固件;
c.紧固件的安装应当方便。设计时应考虑使螺纹锈蚀、磨损或损毁的紧固件便于拆卸更换。应避免把紧固件(螺柱)作为机壳的构成部分。紧固件安装孔或其他空隙应足够大,使紧固件开始安装时易于进入而不必完全对准。铰链、门扣、卡锁、碰锁以及其他快速解脱装置,应该只用小的螺钉或螺栓固定,不要用铆钉。安装螺栓时,应使其头部向上,这样在失去螺母时不致掉下。螺栓的螺母(特别是经常需要分解而又不易达到的)的安装,应采取措施,做到只用单手或一把工具就能操作。这些措施如设计有容纳并能防止螺帽或螺栓头转动的凹进部分;半永久性地固定(如带卡簧档圈、点焊)螺栓或螺帽;采用螺母锁片等;
d.应尽量减少紧固件的数量。应最大限度的采用铰链、卡锁、碰锁以及其他快速解脱装置以减少紧固件。宁用少量的大紧固件而不用大量的小紧固件(除了在需要保持气密或液封的地方)。安装一个单件时,紧固件的数量一般不超过4个。人们对于要求较为结实的结构用过多的紧固件是不恰当的;
e.紧固件应配置在不用先卸去其他的零部件就能够操作的地方。在紧固件彼此之间或与其他零部件之间互不干扰,对人员、线路不构成危害。紧固件周围应有空间,便于用手或工具操作,尤其对需要用双手或电力工具操作的紧固件更应予考虑;
f.紧固件的标志。在维修时要操作的所有外部的紧固件应与它们所在表面涂色上有明显区别,以便识别;而其他紧固件和装配螺钉应具有与它们所在表面相同的颜色。一些“特殊”的螺栓和螺钉的头部应专门涂色或打标记,以保证更换时不会搞错。同一装备内应只使用一种紧固件标志。标志应提前确定并标准化,同时应遵守现行的标准。
(2)紧固件的种类
紧固件用于把两件以上的产品连结在一起。它们包括:各种快速解脱装置,碰锁与扣锁,夹留紧固件,组合头部的螺栓与螺钉,普遍螺钉,内扳式螺相与螺栓以及铆钉等。每一种都有其优缺点,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下面按优先选用的次序对各种紧固件的选择和应用提出建议。
a快速解脱紧固件
快速解脱紧固件,也叫做机罩紧固件和面板紧固件,其使用便捷,不需工具,能用单手操作,能够很好地固定住插入的零部件、元器件和机盖等。但是,夹持能力低,且不能用于要求平滑的表面上。应很仔细地根据它们的用途和种类加以选择,尽可能用于那些常要拆卸的产品上。这些紧固件不用工具就能夹紧和松开(最多转一满圈)。在紧固件的母件上,应标上颜色、型号与尺寸,并开有花键槽,使之只有真正对应的另一半才能装得上。
b碰锁、扣锁与夹锁器
碰锁与扣锁使用很便捷,无需工具,夹持力好,最好用于大的部件、面板、盖子和罩子。但不能用于要求平滑的表面。它们安装的位置应使自行开锁的偶然机会减至最小。
c系留紧固件
系留紧固件使用起来较不方便且慢,有的需使用普通手工工具,但它们被固定在位置上,节约了寻找和取用的时间,并且只要单手操作。在有可能丢失螺钉、螺栓或螺母而增加额外的维修时间,或者有可能把这类零件掉进产品导致损坏时,应采用系留紧固件。当采用1/4转式系留紧固件时应使其能自锁并有弹簧加力。
d螺钉、螺栓
由于机制螺钉可拆卸,所以它们广泛地用在各种产品中。现在用的螺钉头部已标准化,其形式有数十种,根据装配时是否要求螺钉头与表面齐平而定。
通常对于不需分解的场合,为了减少装配费用,有时采用自攻螺钉作为半永久性的紧固件。
系留螺钉在装备中的使用愈来愈普遍,特别适用于需要经常拆卸的面板。系留螺钉不容易从面板上分解下来,但是旋动它们就很容易把面板卸下来。而且它们能够用手旋动而无需工具。
在确定螺钉(栓)的解锥槽式样时,必须考虑成本、零件外表、旋紧力矩等各因素。应尽量使解锥槽大小的变化小些,这样才可以使解锥的规格减少。最普通的解锥槽形式为:直槽形、十字槽和六角形或它们的组合形。由于在生产装备时,十字槽形适于用电力旋动,所以目前使用最为广泛。这一特性能使装配迅速而成本较低。旋紧力矩大的地方,通常用六角头。
组合头螺栓与螺钉因既有解锥槽,又有六角头或滚花头,故既可以用解锥又可以用扳手操作,减少了损坏解锥槽和卡滞螺杆的可能性。六角头一般要比滚花头好。
正方头螺钉一般要比圆头或平头的好,因为它们能更好地与工具吻合而不会造成解锥槽损坏,并且还可以用手钳旋动。
采用螺钉的一般要求如下:
i.旋紧或松开螺钉的转数应小于10转;
ii.旋紧时,螺钉上受力螺纹的长度至少应等于其直径;
iii.螺钉头的解锥柄必须深一些以防损坏;
iv.必须用在解锥能正向对准的部位,不要用在解锥偏移的部位;
v.若螺钉处于部件上看不见的位置,解锥应能在部件上该螺钉处定位;
vi.有内压的设备,应用细牙螺钉;
vii.埋头螺钉只用在需要平滑表面的地方;
viii.在厚度小于2.4mm的面板上,应该用圆头而不要用平头螺钉,以防面板撕裂。
螺栓在安装时较为不便而费时,还需两面操作,螺栓的两头都要求可达,往往需用两件工具。在开始旋上螺母时还要求动作正确。此外,它们的小零件多(如螺母、垫圈等),容易丢失。
采用螺栓螺母的一般要求:
i.螺栓长度不应大于实际需要的长度;
ii.旋紧的圈数不应超过10转。旋紧后螺栓露出在螺母外的长度以不要大于2圈;
iii.左旋螺纹只应用在受力需要的地方。这时螺栓螺母应当接GB3098.6的规定标明清楚是左旋;
iv.不应把螺栓做成构件整体的一部分,以防止在螺栓因分解结合而损坏时更换困难;
v.构件上的内螺纹必须有足够大的拉伸强度以承受螺栓或螺钉的最大旋紧力矩,并且有耐磨损的边缘;
vi.螺母需用开口销、铁丝、止动垫圈等锁紧在螺栓上,也可采用能够卡住螺母防止相对转动的其他办法。
对过薄或过软不有攻丝的金属件上,或空间受限制扳手无法达到的部位应采用固定式螺母,它是事先用焊、铆、卡入或打入等方法固定在底座上的,在装配与修理中的优点是安装螺栓时不必抓着螺母。模件化的趋势将扩大固定式螺母的应用,并能减少所需的各种扳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