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 册-
搜索
热搜: MTBF GJB MIL FMEA
查看: 8082|回复: 23

很有趣的一个问题,大家评道评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2 17: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公司架构原因,我们的实验样机有时候是要从北方运到南方来进行实验。我到今天才发现,这类样机居然还有人要求做振动实验(模拟运输)。大家来说说,有没有这个必要?包括跌落什么的,是不是有必要做?
发表于 2009-4-22 17: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当然有必要。
楼主的意思是:已经运输了这样远了,产品就已经经过了跌落和振动。
但此两个试验一般就极限条件下的实验,实际运输中往往达不到SPEC的要求,所以还是要做试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09: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楼 murenlijun 的帖子

标准里面的试验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大家可以做参考,实际运输过程并不能全面反应设备的可靠性情况,否则厂家大可以都说我的已经运输过一次了,没有问题,不需要做试验,那标准岂不是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此若该设备本身原先没有做过此类可靠性试验,那么做一次还是省不了的,但是因为经历过一次运输,所以可能结构强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这个需要注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zhanghjspace + 5 赞!积极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09: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一下个人的意见:
以前有企业想做这方面的试验,但因为当时可靠性试验设备比较匮乏,所以他们就将产品放在汽车或者三马车上,在条件比较差的公路颠上几个小时就算完事。
虽然说这种做法有点不合乎规矩,但是验收的时候他们还确实能够通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标准归根结底都还是从实践中来的,实验室的方法只是实践中的一个归纳和总结,通常呢,用实验室的方法比较直观,而且可控性比较好,但是谁又能否定这种“返璞归真”的做法呢?呵呵!
所以,我认为,如果你的运输条件能够体现产品原本的运输、振动要求,那就没必要再做了;如果不能体系产品的要求,那就非做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08: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三楼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1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zhanghjspace 的帖子

实际的运输从表面上看确实“比较实际”,但具体到某一次运输上,这种试验应力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无法衡量,即使你在同一条道路上用同一辆车,但开车的人不同,开车方式不同,那试验结果都会大不同,更别说如果还涉及到设备的固定方式,摆放位置和安装方向等具体细节问题。所谓的土办法那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如果使用方也能接收,那是一种“妥协”,毕竟试验是要花钱的,可靠性试验更是花大价钱还花时间和经历,早先也没那么全的可靠性试验设备可供选择,但实际目前稍微严格一点的厂商都会要求做标准试验。我相信如果你要卖到国外去,对方不会允许你随便找辆车颠簸个几百公里了事的。
不过以前军方很多试验确实都是用汽车实际运输,不知道现是否还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1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也认为在实验室也是必须要做的,实验室测试的更有代表性,最关键的是其实实验室做得很多条件实际上比运输过程中更严苛,而且考虑到实际运输的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坡面,比如跌落,在实践情况中,出现跌面的情况基本上很难出现的,然而跌面确是最严苛的条件,而且冲击面是钢结构。另外,振动的话,像搂主所说的太随机了,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是实验室的振动条件考虑到各种运输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实际运输的优点,通过实际运输后,我们对产品的可靠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更有信心。我也是做显示器行业,有时候这两种情况我们都会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14: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老大把这个帖子设置为高亮了,我再来说两句。

1.标准里的东西都是从实践当中来的,这个是肯定没错的。
2.产品的要求要按照标准来,这个也没错。
但是按照标准做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准里面有些东西太“标准化”了,太具有“普遍意义”了,以至于无法体现具体产品的“个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振动
比方说现在我们要确定某一产品对振动的适应性,那么怎么做呢?我想一般情况下是这个样子的:先找一找,看有没有专门针对这个产品的相关标准,如果有的话就照着做,没有呢,就参考GB/T2423.10,从上面选取一些参数或条件,经过厂家、用户等几方讨论商定之后再照着做。
如果大家稍微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具体的产品标准还是GB/T2423.10上的参数,一般都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
频率范围:xxHz---xxHz;
扫频速度:xxoctave/min(加减)10%;
振幅峰值:xxmm
...
...
从这些参数里面我们大家可以看出,所给定的参数其实是有弹性的。比如,“频率范围”这个参数,那么做试验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在区间范围内波动着做,也可能选一个值来做,这些其实都是可以的,符合标准的,但很明显,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可是,这种差别是谁的错呢?

再举一个例子:抽样
标准里面有关抽样的内容,我们最常见的是这样的字眼是这样的(全额抽样除外):
1-10台,按xx%抽样,但不少于n台;
11-100台,按xxx%抽样;
101台-1000台,按xxxx%抽样;
(上面的xx、xxx和xxxx三个值是不同的)
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比例的划分其实落实到具体的产品数量上时差别还是很大的(这种情况就好像人们交税时遇到的不公平比例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在计算产品的可靠性指标时,有时候哪怕是“一台”产品的差别,或者“一个”故障数的差别都可能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对于成本高、寿命周期长的产品,这种差别更明显(例子略)。那么这种差别到底是标准的错呢,还是....?

说到差别,不要说6楼的朋友说的“即使你在同一条道路上用同一辆车,但开车的人不同,开车方式不同,那试验结果都会大不同”差别,就是实验室里面从不同厂家购买来的试验设备恐怕也有差别吧,“更别说如果还涉及到设备的固定方式,摆放位置和安装方向等具体细节问题”了。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我相信是我们大家在做可靠性试验的时候会经常遇到的,相信大家也时常会有疑惑。总之呢,按照标准做,就意味着必须按照这些参数、要求来,但是这样的话,里面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了。(问题在哪儿?相信从上述的两个例子里面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来。)

关键是,标准太“标准”了。先不管到底标准中限定的条件比现实的严酷还是轻松,我们来看一看,这么标准而又完美的参数能体现实际当中的千差万别吗?能代表产品在实际的、不同的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剖面吗?很明显,不能啊。实际使用中的产品哪会有那么“完美的”、“中规中矩的”经历呢?既然不能体现,那么也就是说,我即使做了这些试验,即使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也未必能符合我实际需要的要求。不符合实际要求的做法和标准,我们按照它来做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如果说我在四楼说的用实际的方法来做的方式是一种“妥协”的话,那么更大的“妥协”可能未必为大家所知悉。那就是,标准本身就是一种“妥协”,从标准的产生过程来看,标准是相关行业各种技术、利益、甚至文化上的一种“妥协”。呵呵,不要以为这是我杜撰的哦,这是从国标委发布的教材上看到的。
技术,或者产品等形成标准,不仅便于管理,同时也能更好地在市场上推而广之,因此,国家鼓励制定标准并大力推广标准,这是好的一方面,是对的。然而,现在标准的质量下降地很厉害,很多标准都流于形式,而很多企业为了拿到“达到xx国家标准”的名誉、为了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不得不按照标准来,以至于标准失去了标准原本的意义。其实说句实话,我们的可靠性标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大家不要扔砖头哦,呵呵!)。

我当然不是说不要参照标准,参照标准还是应该要坚持的,我本人也向来是这样做的。我只不过觉得呢,大家在参照标准的时候不要太“迷信”标准也就是了。既然标准是从实际中来的,那么回到实际中去又有何不可、有何不妥呢?只要能抓住标准的本质,管它是黑猫还是白猫呢!我倒是建议大家,多回到实际当中去,多比较比较,多印证印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过时的标准、完善不健全的标准,才能让更多的人参照标准的时候,做着舒心、用着放心。

标准不是那么神圣的东西,但标准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如果要我概况一下的话,呵呵:
借用吴孟达的一句话:“标准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的”(“球不是一个人就可以踢的。”)
借用料理鼠王中的一句经典:“anyonecanmakestandard.”(anyonecancook.)

说了这么多,好些都是题外话,乱七八糟的,希望大家多多交流。理不辨不明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15: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楼 zhanghjspace 的帖子

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呵呵。
我想楼上和我的意见分歧就在于这种非标准的试验方式能不能要的问题。我的想法是,不绝对反对,但是不建议,若用到具体需要面向市场的产品上也绝不提倡。
若不按照标准做,恐怕购买你设备的人很难接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可靠性试验专家,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振动试验的所以然。标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种大家都能接收的方式进行试验,让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有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比较方式。倘若大家都是用自己所认为的“实际”方式进行试验,那么恐怕就要乱套了,也就没有对比衡量的方法,试想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出现完全不同的试验结果,此时怎么办?按照谁的方法?结果我想可能还是要按照标准来做,我想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不想唯外国论,但是为何国外工业比我国强,原因当然很多,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想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些工业强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能严格执行标准规定,执行的是严格的标准化工艺方式,产品的一致性才那么高,这个强调的就两个个词——标准和标准化。我想说到这里对于执行标准的做法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另外我还想针对楼上的补充一点,我绝无反对做“实际”试验的做法,我认为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因为这个是基础数据,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基础数据都是通过实际试验得到的,最后总结归纳到标准中的,但这是做标准,做研究,做理论,不是做产品的方法。我不敢妄称现在是不是产品中完全放弃这种方式,但我相信绝大部分做产品的还是按照标准做,而非自己设计一种常规方式进行试验,尽管这样可能“更符合实际”,但设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这样了,那还要标准作甚?当然,可能会说这个可以作为补充,但再想一下,万一别人提出质疑,你如何反驳?道理很显然,标准是经过公认、颁布实施,有据可查,而这种自己设计的试验方式,恐怕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说了那么多,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呵呵,有什么不足不当之处,望各位不吝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17: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来这个话题越来越有意思了!

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的工业都比我们发达?正如楼上所说,是因为他们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其实我要说的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行业标准制定地科学、合理、有价值、有促进作用!

是啊,标准是在市场条件下作为一种仲裁和评判的重量级砝码。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标准的作用和意义都很重大,这一点很明显。这一点我和楼上的观点是严格一致的!
但是。。。。。。
建国以后,国家有关部门认识到国内标准的数量严重不足,于是大力提倡并推广制定标准。一时间,标准如雨后春笋般“燎原”了。咋一看,是好事。因为毕竟标准多了,国内的各行各业也就正规了,标准化了,规范化了。其实,看似阳光明媚、一片大好江山的美丽风景,当中却暗流淙淙、暗礁横生。我国的标准里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简单概况一下:
1.有些标准陈旧不堪,长时间得不到更新。
2.有些标准根本就不符合实际情况。
3.制定标准的人喜功冒进,标准质量严重畸形。
4.“黑手”遍布。不法机构打着国家标准的旗子,刮起了“绿卡”风、下起了“认证”雨。

不可否认,国内的标准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行业的发展,我用“功不可没”来称赞它。其实,正常情况下,按照标准来做是没错的,但是在中国,在现在的中国,如果你想要参照标准的话,你就得掂量掂量了。你到底是在无意当中就被周围的“黑手”掏了你的腰包呢,还是在为了符合标准而符合标准却同时走在人云亦云、一味盲从的道路上呢?
再次强调一下,标准的作用很重要,如果不按照标准来,市场秩序就会变得混乱不堪,不仅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都不能健康发展了,哪里还有个人的兴旺发达呢?但是,我国的标准问题很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按照标准规定来了就等于是顺应潮流、万事大吉了。行业的发展不是依靠执行标准,而是依靠执行科学合理的标准,更是依靠本着科学的态度,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开拓者和献身者。

点评

很有道理啊,现在看看国内的很多标准都很落后啊  发表于 2016-5-3 12: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可靠性网 ( 粤ICP备14066057号 )

GMT+8, 2025-4-19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