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管理是电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直接利用数据定量反映一个发电企业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高低的一项综合性指标,也是作为发电企业提高设备可用率,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整治的重要依据。在全国可靠性会议后,召开这次会议,一是通报公司2005年发电设备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总结公司一年来的可靠性管理工作,二是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提高公司发电设备健康水平。
一年来,公司始终把发电设备可靠性管理作为设备管理的重点内容、作为衡量公司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来抓,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可靠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深入,设备可靠性水平得到提高,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1.公司2005年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
2005年发电设备可靠性主要指标:
容量
分类
| 年份
| 统计台数
| 利用小时(小时/台)
| 计划停运次
数(次/台)
| 计划停运小时(小时/台)
| 非计划停运次
数(次/台)
| 非计划停运小时(小时/台)
| 等效强迫停运率%
| 等效可用系数%
|
20-75(MW)
| 2004
| 22
| 3460.81
| 3.73
| 742.44
| 0.36
| 14.66
| 0.32
| 91.36
|
2005
| 23
| 4199.28
| 3.55
| 741.73
| 0.14
| 6.28
| 0.12
| 91.46
|
300MW及以上
| 2004
| 10
| 2954.85
| 1.60
| 852.25
| 0.50
| 3.35
| 0.06
| 90.23
|
2005
| 12
| 3710.93
| 1.64
| 795.17
|
|
|
| 90.92
|
全部
| 2004
| 32
| 3064.26
| 3.06
| 828.50
| 0.41
| 5.80
| 0.11
| 90.48
|
2005
| 35
| 3802.62
| 2.91
| 785.14
| 0.09
| 1.18
| 0.02
| 91.02
|
2005年输变电设备可靠性主要指标:
设
施
类
型
| 设施总数
台套公里
| 电压等级KV
| 计划停运
| 非计划停运
| 连续可用时
H/台
| 可用系数%
|
次
| 小时
| 次
| 小时
|
变压器
| 102
| 10-330
| 160
| 168.54
| 3
| 1.57
| 4350.75
| 98.06
|
断路器
| 49
| 10-110
| 63
| 106.41
| 10
| 0.90
| 5403.02
| 98.78
|
隔离开关
| 146
| 18-330
| 165
| 99.96
| 1
| 0.03
| 6935.16
| 98.86
|
电流互感器
| 428
| 10-330
| 320
| 67.59
|
|
| 10149.00
| 99.23
|
电压互感器
| 190
| 10-330
| 128
| 71.18
|
|
| 10196.50
| 99.19
|
避雷器
| 152
| 18-330
| 134
| 113.88
|
|
| 8089.45
| 98.70
|
阻波器
| 68
| 110-330
| 28
| 24.31
|
|
| 20061.30
| 99.73
|
电缆线路
| 0.044
| 330
| 6
| 372.27
|
|
| 9379.66
| 96.42
|
藕合电容器
| 45
| 110-330
| 17
| 19.23
|
|
| 23137.30
| 99.78
|
组合电器
| 3
| 66-330
| 7
| 0.38
|
|
| 644458.00
| 100.00
|
电抗器
| 14
| 20-330
| 21
| 186.73
|
|
| 4723.41
| 97.87
|
母线
| 46
| 10-330
| 41
| 138.56
| 1
| 4.75
| 5340.32
| 98.36
|
⑴、2005年机组台年利用小时3802.62小时,较2004年同期增加738.36小时,同比增加24.10%.
⑵、2005年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1.02%,较2004年同期增加0.54个百分点。
⑶、2005年机组非计划停运为0.09(次/台),较2004年同期减少了0.25(次/台)。
⑷、2005年机组等效强迫停运率为0.02%,较2004年同期减少0.09个百分点。
⑸、2005年十一大类输变电设施可用系数均达96.42%及以上。
2005年公司发输电设备可靠性指标较2004年同期均有所提高,特别是机组利用小时、运行系数、等效可用系数提高较多;非计划停运次数、机组等效强迫停运率大幅度降低,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降低76.90%,是公司成立以来非计划停运发生最少的一年。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2005年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减少,但机组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同一原因的机组故障停机事件、设备原因的机组临检连续发生要引起高度重视。
2、加强基础工作,提高可靠性管理水平
2005年随着公伯峡水电站#3、#4机组,苏只水电站#1机组的投产发电,公司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已达到4989MW,为了充分发挥发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公司要求树立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从推行企业业绩评估工作入手,强调要以确保可靠性指标为目标,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
⑴、贯彻落实有关规定,加强公司可靠性基础管理
公司认真贯彻落实2004年10月在浙江召开的“全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发的《电力可靠性管理暂行办法》、中电联制定的“实施细则”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发电设备可靠性管理办法》,及时修订了《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可靠性管理暂行办法》、制订了《黄河水电公司发电设备可靠性控制程序(试行)》。在这些办法、程序中,对公司可靠性管理的任务、要求、机构设置及职责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公司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⑵、确保可靠性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为了保证各电站按可靠性中心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对各项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上报,生产技术部印发了《关于向公司集控管理中心报送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的通知》,对向公司报送的可靠性数据的报送时间、报送方式、报送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实行逐级采集、逐级上报、逐级审核、逐级把关制度。同时对各月上报的可靠性数据认真核实,务求采集、统计、上报的可靠性数据能如实地反映设备的真实状况,可靠性指标成为具有说服力的真实可信的指标,从而最终起到促进电站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安全管理的作用。
⑶、进行可靠性分析,将可靠性指标用于生产,指导生产
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数据统计只是手段,通过可靠性指标统计分析发现问题是关键,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付诸实施才是目的。公司要求各发电公司认真进行可靠性数据的统计上报外,定期对可靠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每月的安全生产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可靠性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司在每月召开的月度安全生产会上,及时通报设备可靠性指标的完成情况,敦促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⑷、开展了可靠性目标管理
可靠性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安全生产指导作用,使可靠性管理在整个生产管理中起到“牵头羊”的作用,公司在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将设备管理的指标均纳入可靠性管理指标的范畴,实施发布了《黄河水电公司水电站设备可靠性指标管理实施细则》。选取等效可用系数和非计划停运次数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制定目标值,纳入各单位“三项责任制”,以及各发电公司与专业公司签订的委托合同中进行考核。根据各电站机组检修计划、设备实际情况,认真测算各电站的年度目标值及公司的总目标,并以《黄河水电公司2005年水电站设备可靠性指标目标值》文件下发。目标值确定后,各电站积极进行指标预测,合理控制检修工期,对影响到机组稳定运行的隐患和缺陷,尽量利用低谷和节假日进行消除,设备的可用率提高,非计划停运得到有效的控制。2005年在黄河来水较好,公司发电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各电站的设备可靠性指标均有提高,公司等效可用系数完成91.02%,比目标值提高了0.18个百分点。
⑸、开展了可靠性管理工作检查活动。
按照集团公司转发中电联《关于开展全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自查活动》的通知要求,公司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单位对本单位的可靠性管理工作认真进行自查、整改和总结。并组织对李家峡发电分公司、陇电分公司进行了抽查。通过本次检查活动,加强了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进一步促进了可靠性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整改。
⑹、进行可靠性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专责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
2005年公司体制改革后,面对各单位可靠性管理工作新人多的问题,公司及时组织举办了一期可靠性基础知识培训班,公司所属各单位从事可靠性管理有关人员30多人参加了学习。通过对可靠性评价规程、数据填报要求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和交流,使公司开展可靠性基础管理工作得以流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2005年中电联推出电力可靠性数据填报网络版应用软件,公司按要求先后两次组织各单位可靠性管理专工进行了学习,为下一步实现可靠性数据网络化应用做好了准备。
二、存在的不足
1、从2005年可靠性指标看,相对设备老化的盐、八、青三个水电站,特别是青铜峡水电站,非计划停运率较高(0.24%),要引起高度重视。
2、机组计划停运时间过长,仍是影响公司等效可用系数提高的主要原因。2005年公司计划停运台年785.14小时,较集团公司高121.03小时,由此影响公司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完成91.02%,较集团公司的92.41%低1.39个百分点。为此,在加强检修管理,采用设备“点检”制度的同时,要积极进行状态检修的研究和尝试。
3、加大可靠性指标的分析、分解和评价能力,提升水电站可靠性管理的整体水平,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可靠性工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强。从2005年可靠性数据的上报可看出,有些专工对可靠性基础数据(设备状态、事件原因)填报不清,可靠性分析力度不够,致使不能准确反映设备的真实可靠性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要点
1、加强新投产机组的可靠性管理
公伯峡水电站#4、#5机组和苏只水电站的#1机组已投产发电,2006年还将有苏只水电站的2台机组和格尔木燃气电站的1台机投产发电。苏只水电站的#1机组从机组投运6个月情况来看,机组发生4次非计划停运事件,机组非计划停运率达1.53%,较全国新投产40兆瓦及以上水电机组投产第一年的非计划停运率高0.20个百分点,等效可用系数较全国新投产水电机组的等效可用系数低0.90个百分点。所以,为了使这些新投产机组尽快稳定运行,吸取同类型已投产机组的经验教训,应从设备监造验收、基建安装和调试中把好质量关,对各种原因所造成的频繁非停事件,在分析事件的原因和部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进行整改。
2、降低非计划停运事件的发生
公司近几年非计划停运事件表明,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系统原因造成的非计划停运事件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保护误动造成的非计划停运事件在近两年来非计划停运原因中占到37.5%;在黄河梯级水电大负荷运行情况下,尾水人孔门漏水、监控系统老化、机组自动化元件不可靠、电压互感器质量存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更要引起高度重视。为此,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同类事件重复发生。按照集团公司2006年强迫停运次数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10%的目标要求,各生产单位要牢固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实现精细过程控制,加强对机组检修、运行、维护工作的管理,提高设备检修维护质量,进一步控制非计划停运事件的发生。
3、健全体系,建立机制、落实责任
各级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电联、集团公司和黄河水电公司印发的可靠性管理办法、规定和实施细则,及时修订和完善本单位的可靠性管理实施细则。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落实各级可靠性管理人员的责任,使公司可靠性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4、在“准确、及时、完整”上报可靠性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可靠性分析工作
可靠性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统计和简单的数字分析上,要加大技术分析的力度。不仅要分析指标的完成情况,而且要从可靠性的角度分析非计划事件发生的频率、概率和规律,减少非计划停运事件的发生。公司要求各级单位在可靠性统计工作的基础上,要强化发电设备可靠性的分析工作,通过可靠性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提出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真正使可靠性指标管理、分析与生产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际安全生产工作,从而形成可靠性数据由统计、分析、评价,再到指导生产实践,这样的良性闭环管理机制。要求各单位要建立设备运行可靠性评价、分析、预控系统,以此指导设备的运行、检修和技术改造工作,提高设备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水平。
5、通过可靠性目标管理,将可靠性指标与生产考核有机结合
2006年4月,公司安排了可靠性管理工作检查活动,公司安全生产部组织各发电分公司及各专业公司可靠性管理专工对公伯峡发电分公司和宁电分公司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和各单位上报的工作总结来看,各单位的可靠性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制度比较健全,能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程和标准。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可靠性指标进行目标管理,控制、完成公司下达的可靠性指标,以及采取相应的保证措施还不到位。为此,公司要求各发电分公司尽快根据《黄河水电公司水电站设备可靠性指标管理实施细则》和公司下达的2006年各水电站设备可靠性指标目标值,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的设备可靠性指标管理实施细则。通过对指标的分解、预测,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控制、完成本单位的可靠性指标,确保设备健康水平。
6、做好新版可靠性软件(网络版)使用工作
中电联可靠性中心组织开发的发电、输变电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要求在全国进行推广和使用。公司已经组织各相关单位可靠性专工进行了培训和学习,公司的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也正在建设中,届时在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下一并投入使用。要求各单位可靠性管理人员积极做好新版可靠性软件(网络版)使用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新旧版本数据库移植的衔接工作,使公司可靠性管理系统顺利平滑升级。
7、积极开展可靠性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可靠性指标管理是衡量设备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司各级领导和生产管理人员都要对可靠性指标基本术语、数据的概念有所了解,才能定量反映分析设备的健康水平。从可靠性工作检查和交流中看到,目前公司部分各级领导和生产管理人员对可靠性指标基本知识还有所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可靠性专业技术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公司将继续组织专责参加持证上岗培训,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交流,增强可靠性理论素养,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管理水平。
总之,可靠性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它是促进企业加强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司要求各级单位要认真做好可靠性管理工作,运用可靠性指标分析的有效手段,狠抓设备管理,使公司的设备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