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工作实在忙得不行,差不多1个月没来这里了,发的求助贴,开始看大家没什么反应,现在看原来回帖还是挺多的啊,Lau某在此先谢过。
本人可靠性领域6年,毕业就出来做了,但是是失效分析出身,在公司建过可靠性平台,在广州的一家可靠性权威实验室呆过,通过考试得到了注册可靠性工程师,可以说生产型公司、第三方机构、研发部门都呆过。现在去了一家新公司当可靠性经理,开始被老板提出的几个参数要求还是蒙了,稳定性5年、保质期6年。业内老大做到10年稳定性、12年保质期,MTBF值2003年就达到了409年,老板要求我定量将可靠性指标在设计开始就要融入设计中。慢慢的,还是有了思路。
我就我的工作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吧,以感谢大家的回复:
(1)如何建立可靠性平台?从研发部门来说,无非:a.流程保障,加强评审;b.物料可靠性平台;c.可靠性分析/设计手段(FMEA、容差分析、可靠性分析与预计、环境及热设计等);d.设计验证(HALT/ALT、可靠性验证实验等)。从生产来说,无非:a.静电和MSL防护;b.ESS。从采购来说,无非:供应商认证及稽核。从市场来说,无非:明确产品需求,工程安装符合规范。
(2)业内老大是怎么敢提出10年稳定性、12年保质期的?一定有它的数据基础的。所谓稳定性,主要对于我们工业用仪器仪表行业的(10年稳定性就意味着在全量程内,10年标定一次误差,这是很牛13的水平了,一般公司实际做到2年就不错了),貌似和可靠性不相关,但我觉得其实不然,可靠性中的容差分析/设计手段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要求器件的参数老化率、温漂等严格,需要仿真。12年的保质期,则完全是可靠性领域的,我的理解是其要求低的累计失效率,同时器件寿命不能低于12年,这个累计失效率是公司/客户可以接受的,然后反推出MTBF,再分配到模块,再进行器件选型等,最后试产验证。
(3)看论坛,同为可靠性人,一提到在公司的重视程度,大伙特别是小企业的工程师就开始泪奔。屁股决定脑袋,可靠性工作本身就是烧钱的,从老板的逻辑思维考虑,能重视我们吗?但是,关键是我们要给老板产生效益,我个人还是相信这一行的前途的。
(4)未来2~3个月可能会招可靠性工程师,哪一方面还没有具体定下来,有兴趣的可以和我联系交流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