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 册-
搜索
热搜: MTBF GJB MIL FMEA
查看: 4980|回复: 14

手机可靠性测试问题?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8 16: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下手机在进行相关的机械和环境可靠性测试的时候是要关机呢还是要开机呢?

比如手机在随机振动,冲击试验中要一直拨打电话通话吗?还是直接开机即可;
还有恒定湿热,高低温储存等等试验是关机还是开机试验?因为在高温时锂电池有爆炸的危险,如果做环境类试验的时候开机长期运行的话是不是不合适?

谢谢!
发表于 2012-2-18 17: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1#cjp602


陈兄改行玩手机啦,呵,我对手机不熟,不过论坛有手机可靠性不少资源,你点顶楼手机标签,会有很多资料,应该有手机测试的相关资料介绍。

论坛内做手机的也不少,懂行的欢迎来说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谢谢关注!

论坛还不错哦,下载了很多手机测试方面的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16: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条件你可以可以具体情况设定的,比如高温40度作手机的运行试验,60度做关机存储试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16: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做都是开机状态就可以了,我们很多品牌手机都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5: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专业详细点的建议啊,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8 13: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liuyufei于2012-2-2821:42编辑

任何一款手机新品的上市,都需要经过授权检验单位的严格测试。这些测试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手机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及部分部件的寿命试验。在目前的标准文件中,对环境试验所规定的环境条件通常比手机使用所处的环境要严酷的多,并且更有代表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南北温差大,因而每一种手机都要经过-10℃和+55℃各4h的工作温度试验;还要进行温度+40℃、相对湿度92%Rh、连续48h左右的恒温恒湿试验,试验后射频指标和功能均需符合标准要求。这三项试验模拟手机在存储或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气候环境条件,考察手机在这些环境条件中外壳材料是否发生硬化或脆化导致出现裂纹,电子器件(电阻、电容等)性能是否改变,温度梯度不同和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系数是否导致电子线路的稳定性发生变化,是否会发生潮气与电路板相互作用产生腐蚀层等,用于评价手机在低温、高温、湿热情况下整体性能是否会下降。另外,手机还需要在随机振动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在跌落高度为1.0m、每个面向下跌落2次、6面共计12次跌落在刚性表面上的跌落试验后进行功能检查。手机是随身携带的产品,而人又经常不断地移动,因此在振动条件下进行在线性能测试是为了考察手机在移动的环境中能否正常工作,而跌落试验是为了检验手机对于用户的意外使用不当是否有一定的保护性。除此之外,直板手机需对按键进行寿命试验,折叠或滑盖手机除需做按键寿命试验外,还需进行翻盖或滑盖寿命试验,要求按键寿命10万次,翻盖或滑盖5万次(这相当于一部手机每天接打电话50次,连续使用约3年),此后测试手机的功能是否正常。上述试验需持续较长时间,只有通过这些试验全部合格的样品才能获得通过。
顺便说一下:如果楼主要做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话,可以和我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0 14: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也在做手机,也在找寻相关资料
环境可靠性的测试一般分使用和贮存两种的,可根据实际环境使用情况定,既然产品要满足这个标准,那么就是这个整套系统满足,而不会说我们手机能在高温下运行,但是不能带电池等...所以要么提高质量,要么降低标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1 15: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论坛有个诺基亚的测试资料,看过还不错,楼主可以在论坛搜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23: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问题在GB/T2423中都有介绍,这些标准论坛里也有得找。
个人认为所有测试都是以更加严酷的条件模拟用户使用状态,具体的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可靠性网 ( 粤ICP备14066057号 )

GMT+8, 2025-4-20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