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MTBF GJB MIL FMEA
查看: 66318|回复: 99

可靠性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区别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4 19: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关于可靠性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外文,有些感想:
质量管理大多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达到预定技术性能指标,衡量指标主要是产品的成品率,P=(N-r)/N,其中N为投产总数,r为不合格数。
可靠性管理是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达到预定的可靠性指标的管理,衡量指标主要是产品的失效率,可表示为:λ=r/[n(t)*Δ(t)],其中n为被测产品数,Δt为使用、储存或承受应力的时间,r为失效产品数。
从广义的质量概念出发,可靠性已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可惜现在的质量管理多注重的是成品率!这就是可靠性无法开展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开始涉及可靠性管理了!两者的统一是迟早的!呵呵!好好搞可靠性,这是质量管理的贫瘠地啊!



19楼有附件:一篇介绍全面质量管理地文章TQC

[本帖最后由cliffcrag于2007-11-513:55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1: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引自《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基础》第七章相关内容施国洪主编杨丽春贡文伟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为什么进行可靠性管理?要使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维修过程中体现并维持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就必须靠可靠性管理去规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所以可靠性管理在所有可靠性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可靠性管理活动与各项专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可靠性管理本身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可靠性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一般的质量管理(QM)是管理产品出厂时的质量,即它是产品在t=0时的质量。可以说,狭义的质量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是产品性能上的差异,成品率或不良率,可靠性管理所涉及的是失效率。
从质量管理角度看,产品缺陷产生主要原因是:材料质量差、工艺不稳定、性能不稳定。所以,不合格品大多是在工厂的制造和性能测试时发现的。
从可靠性管理角度看,发生故障主要是由于元器件寿命短、可靠性设计差、维修性差、安全性差。所以,故障一般发生在制造以后的试验过程或现场使用中,即t>0的质量。现在国外推行的QM已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在TQ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质量保证(QA)都强调了全过程的管理,即质量=狭义的质量+可靠性。
四、可靠性管理的内容
包括理论、设备、标准、技术、管理、教育工作。
可靠性过程管理包括:
1、        设计阶段的可靠性管理:方案论证、设计评审等等
2、        制造过程的可靠性管理:设备、材料、工艺、工序、环境、检验、筛选
3、        销售服务过程的可靠性管理
4、        使用维修过程的可靠性管理

呵呵!我看了下这本书,原来可靠性管理涉及到了销售,这是我的错误。这里明确阐述了:质量=狭义的质量+可靠性。呵呵!所以质量管理已经包含了可靠性!
回复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9: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概念所描述的对象早期大多仅仅局限于产品,以后又逐渐延伸到了服务,而如今则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而且还扩展到了过程、活动、组织及至它们的结合。
1.质量特性的含义 
质量特性: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特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技术性或理化性的质量特性。
(2)心理方面的质量特性。
(3)时间方面的质量特性。
(4)安全方面的质量特性。
(5)社会方面的质量特性
2.产品的质量特性
对于产品来说,通常其质量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性能。(2)寿命。(3)可靠性。(4)安全性。(5)经济性。
3.服务的质量特性
服务的质量特性一般包括:
(1)功能性。(2)时间性。(3)安全性。(4)经济性。(5)舒适性。(6)文明性。
4.企业内部的主要质量职能活动一般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产品研制、采购、工艺准备、生产制造、检验和试验、包装贮存、销售和发运、安装和运行、技术服务和维护、用后处置环节。
5.朱兰博士主张企业中80%以上的质量缺陷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不能克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还会助长质量危机的产生。要想解决质量危机,就需要破除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质量管理,按照新的行动路线来行事,这一路线便是朱兰所提出的“三部曲”。朱兰认为,质量管理是由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样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逻辑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关注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相应手段。

6.全面质量管理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起源于美国,后来在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推选,并且在实践运用中各有所长。
一、质量管理发展三阶段
现代质量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二战以前可以看作是第一阶段,人们通常称之为质量检验阶段;第二阶段是从二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的方式来控制和保证产出或转入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这种做法只是从成品中挑出废、次品,实际上是一种“事后的把关”。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质量检验不是一种积极的质量管理方式。因为它是“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无法防止废品的产生。
在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范和标准。人们通过对工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定产生缺陷的原因,迅速采取对策加以消除,使工序保持在稳定状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上看,由以前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从质量管理的方法上看,广泛深入地应用了统计的思考方法和统计的检验方法。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A.V.费根堡姆,首选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他认为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只是局限于制造过程,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不能局限于统计方法。这样,质量管理由制造过程中的SQC逐渐发展到为为了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须关注的各个方面。
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厂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目前,质量管理中广泛使用各种,统计方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非统计方法。
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所谓的老七种工具: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分层图、调查表,还有新七种工具: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矢线图法。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很多方法:质量功能展开(QFD)、田口方法、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六西格玛法、水平对比法(Benchmarking)、业务流程再造(BPR)等。

所以我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包括了可靠性,可靠性属于产品质量的特性之一,以前狭隘的质量管理不太关注可靠性!
回复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5 13: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靠性和质量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要用广义的质量去包括狭义的可靠性,也不要用广义的可靠性去包括狭义的质量,这样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在同样的层次上,两者不存在谁包含谁的关系,而是相交。
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产品质量可靠性的要求,两者都在不断泛化概念,使得相交的部分越来越多!
从发展的历史看,可靠性工程后于质量管理,但是从两者的起源看,可靠性源于生存统计学,质量管理的起源质量检验,其实两者都以统计学开始。其中,可靠性工程与技术工程结合的紧密,而后向管理发展;质量管理则从检验监督管理结合的紧密,然后逐步进入工程和技术。的。所以不同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两个学科的不同,也由于两者都以人们的产品(包括硬产品和软产品)需求为研究对象而息息相关。
其实门户之针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不论是质量人员还是可靠性人员,目标都是使产品更加符合需求。
所以不论是可靠性手段还是质量手段,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质量和可靠性的共同目标!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8 收起 理由
cliffcrag + 8 说法很新颖,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1: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上面说的只是片面原因!呵呵!为什么可靠性搞得这么差?
1、缺乏大家重视和领导层支持
2、缺乏相关的技术文件的支持
3、最要命的:可靠性相对于质量管理,过于偏向于技术、性能、寿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质量管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利益,不得以去遵守质量标准,没有那些条条框框,他完全可以以劣充次,他要做的就是质量和效益的平衡。可靠性就是研发人员,他喜欢在产品中体现自己的技术,希望自己的产品万无一失,稳定性、可靠度、维修性都是一流的,这就要付出代价,必然导致成本的上升,他要做的就是使技术和效益达到平衡。所以没多少企业把可靠性当回事。哪怕是外企,除了要人命的军工企业和一些大型跨国企业!
可靠性属于产品质量的特性之一,所以绝对是产品质量管理的一个范畴!而且人际关系管理属于质量管理的一个范畴,可靠性管理不知道涵括了没,等哪天看看可靠性管理的书再说!呵呵!不知道产品可靠性上去了,没有做好营销网络(这个是质量管理的一个方面),产品是否卖得更好?难道好酒不怕巷子深?
其实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产品质量服务,不过倾向不同!目前的关注点不一样!但总结他们的根源-----质量,两者是一致的;总结他们涉及的范围和相互的包含关系:可靠性属于质量的一个子集!
也许我不能说服你,以后大家会慢慢感受到的,没有企业像重视质量那样重视可靠性,两个字:难搞!

[本帖最后由passway于2007-8-2711:08编辑]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hukee讲的很对。

可靠性只属于产品质量的一个方面,可能大家过于夸大了可靠性,现状就是很多企业不做可靠性,照样卖产品,当然这些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可靠性的目的,我想主要就是发现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包装、原材料等方面的缺陷,提高产品的质量及可靠度,降低维修保障风险,这个目的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之一。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质量管理体系,里面涉及的程序文件(各部门接口、检验规范、质量事件处理规范、产品标准化工作、计量规范、质量培训工作、产品测试规范、原材料管理规范、仓库定期抽检规范、包装运输规范、生产现场管理规范、产品立项评审规范等等)是超级的多,搞质量管理,就是要与各相关部门作好协调,全员参与。可靠性,我感觉主要是严把研发设计关,做好可靠性预计、分配;严把生产质量关,但是北航的PPT上说,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在这一块应该是工艺可靠性吧(可靠性焊接、接插件连接等等);做好成品可靠性试验,进行失效分析,提高产品可靠性。从整个可靠性工作来说,更本未涉及计量管理、仓库抽检等基础的质量管理工作,毕竟质量管理是一个体系,需要很多文件支撑(ISO9000、ISO9001是最基本的),可靠性就有点小了(并非我贬低可靠性,呵呵,我很喜欢这行,也慢慢向着这行转变)
从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来讲,全面质量控制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质量环:
(1)硬件的质量环。硬件是指具有特定形状的可分离的有形产品,通常由制造、建造或装配的零件、部件和组件组成。其质量环如下:营销和市场调研  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产品开发   采购   工艺策划和开发   生产制造   检验、试验和检查   包装和贮存   销售和分发   安装和运行   技术服务维护   用后处置   营销和市场调研
(2)流程型材料的质量环。流程型材料是指通过将原材料转化成某一预定状态所形成的有形产品。其质量环如:技术研究和开发   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产品开发   采购   工艺策划和开发   生产过程的测量控制和调整   生产制造   过程维护   检验、试验和检查   包装和贮存   销售和分发   顾客使用   技术服务   用后处置   营销和市场调研
(3)软件的质量环。软件是指通过承载于特定媒体的信息所组成的知识产品。软件可以表现为概念、程序等形式。其质量环如下:
营销和市场调研   需方要求规范   开发策划/质量策划   设计和实施   采购   实验确认   销售复制和交付   安装和运行   技术服务和维护   用后处置
还可以从服务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来分析,
服务是指伴随着供方与顾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无形产品。服务可以是对属于顾客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所施加的活动,如修理业;也可以是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的提供;还可以是某种气氛或感觉的创造。
与其他几类产品比较,服务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1)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感情色彩的人,人们的需要和期望是多样的。
(2)服务常是无形的,顾客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对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价值做出精确的判断和评价。
(3)服务常是“不可贮存的”,服务的提供和消费常是同时进行的。
(4)服务常是“一次性的”,如果服务发生了问题或事故,不可能通过重复来消除已发生的问题或事故,只能做到某种程度的弥补。
(5)服务常是“不可预测的”,顾客的出现一般是随机的,服务组织难以预先知道将发生什么情况。
(6)服务的质量更依赖于服务者的素质。
(7)由于顾客的经历、背景、性别、文件程度等不同,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常会带有个人色彩。
根据质量的定义,可将服务质量理解为一组服务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管理者的职责:
(1)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应确保质量方针与组织内的其他方针保持一致,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质量方针能为本组织的各给人员所理解和实施。
(2)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制定组织整体的整体质量目标,并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具体质量目标。(3)组织开发、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这里的“全面”一词首先是相对于统计质量控制中的“统计”而言。也就是说要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单靠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是很不够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从而更全面地去解决质量问题。
其次,“全面”还相对于制造过程而言。产品质量有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市场研究、研制、设计、制订标准、制订工艺、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最终的质量水准。仅仅局限于只对制造过程衽控制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质量应当是“最经济的水平”与“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完美统一,离开效益和质量成去谈质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可见质量管理和可靠性一样关注效益,但是可靠性偏向于技术和性能,质量管理偏向于效益)
我也希望有搞可靠性管理的高手来讲讲可靠性管理的大致流程及其目标体系!
再强调下,本人没有贬低小瞧可靠性的意思,纯属意见交流。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8 收起 理由
cliffcrag + 8 总结的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0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特性包括了可靠性??

338说得也不无道理。

但在passway中介绍:

2.产品的质量特性
对于产品来说,通常其质量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性能。(2)寿命。(3)可靠性。(4)安全性。(5)经济性。


质量特性包括了可靠性。。

呵,大家讨论讨论,哪个范围更广。可能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吧。。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09: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靠性与质量,哪个包含哪个???

呵,PASSWAY介绍的可靠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区别不错,

不过说:可靠性已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不一定吧..现在只是因为质理管理相对来说影响力大一点,明白的人多一点,再加上有很多国际上的大机构撑着,对于这种有影响力的先行者,它当然想把可靠性包含进来了,但我觉得可靠性反过来应该包含质量管理,可靠性还在时间上对产品进行了寿命方面的定义,这是质量管理所欠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HP的质量管理
HP公司认为,保证产品质量是提高竞争力、赢得用户信誉的重要因素。而且,产品质量越高,技术支持费用就越少,因而质量管理也是获取利润的手段之一。例如,HP公司从1975年起开始执行一项可靠性改进计划后,其产品保修成本大大低于预期的成本,据称一般可降低33%。HP公司对待质量管理的一个原则是,质量要设计进每个产品。因此,质量保证首先从研制设计阶段开始执行,然后贯彻到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并反馈回研制设计。
在研制设计阶段,设计人员用先进的仪器对所选用的器件、集成电路和插件板进行百分之百的测试。他们对失效的器件进行详尽分析,精确地指出器件供应商在工艺和测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器件质量。
设计人员还非常重视仪器内部产生的热量的分布问题,认为这是仪器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他们还采用数学模型来估计产品的可靠性,以保证产品达到可靠性设计指标。应力试验是HP公司在研制设计阶段和生产阶段广泛采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有关人员把极限温度、极限湿度、极限振动和其他参数极限加在产品上,有意地使产品发生故障。通过分析随时间和应力而变化的失效机理,就可以获得重要的线索来了解问题的相对严重性以及最经济的解决途径。这些应力试验再加上随后的纠正措施,有助于保证产品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长期质量。在试生产阶段,HP公司要用6台仪器做4星期的试验,或用4台仪器做6星期的试验。在正式生产阶段,每个产品分部的质量保证部门,还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查,而不重复生产线测试人员业已做过的试验。他们同产品分部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审查已经发现的故障和问题。他们画出生产故障的机率曲线,以便使产品分部所有的人都了解潜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对策,不让产品带着潜在的故障出厂。HP公司也非常强调系统能力的测试。象计算机外部设备这类产品,虽然也单独出售,但常常成为大型HP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这类产品不仅在单独使用时性能要可靠,而且在同其他仪器互连时也要可靠。在市场销售服务中,HP公司认真听取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映。销售服务办事处每个月向产品分部提出一次质量分析报告,供改进产品质量使用。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与发达国家比较,一般还要落后10—15年,不良品损失严重。目前,我国企业在统计产品合格率时,仍然采用百分之几的统计方式进行管理,而发达国家可以接受的不合格水平,一般为千分之二三,高技术产品已按PPM(百万分之一)甚至PPb(十亿分之一)和“一次成功”、“一次合格”、“零缺陷”的目标和水平进行管理,这就不难看出我们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的巨大差距。日本的水野滋曾指出:日本五十年代的质量管理,将放在确保制造质量上;六十年代将重点放在质量规划、质量设计上,到八十年代重点则放在新产品开发,即源流管理上,开发阶段的质量保证活动已成为质量管理的主流。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关于质量改进的理论,希望对我们有所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0: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品质量越高,技术支持费用就越少。"这句话对的,但是,高质量的前期投入费用也是很大的。我们要考虑总成本,求得一个在高质量和费用中求个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下: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系统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

??*完善的技术方法(控制工程)

??*有效的人际关系(行为工程)
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
可靠性应该不考虑销售吧!而且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顾客,目标就是效益!可靠性的核心不知道是什么。是可靠度吗?338说的也不错,质量管理之所以目前被很多人认为不包含可靠性,主要是很多人过于注重效益,忽视产品质量所致,结果是劣质产品GOOUT!优胜劣汰,亘古不变!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使质量管理更注重顾客、更注重质量、更注重质量最前沿的方向------产品可靠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0: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passway说得部分还是有道理,质量管理整个体系是比较大,比较全面。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质量管理体系,里面涉及的程序文件(各部门接口、检验规范、质量事件处理规范、产品标准化工作、计量规范、质量培训工作、产品测试规范、原材料管理规范、仓库定期抽检规范、包装运输规范、生产现场管理规范、产品立项评审规范等等)是超级的多,搞质量管理,就是要与各相关部门作好协调,全员参与。可靠性,我感觉主要是严把研发设计关,做好可靠性预计、分配;严把生产质量关,但是北航的PPT上说,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在这一块应该是工艺可靠性吧(可靠性焊接、接插件连接等等);做好成品可靠性试验,进行失效分析,提高产品可靠性。从整个可靠性工作来说,更本未涉及计量管理、仓库抽检等基础的质量管理工作,毕竟质量管理是一个体系,需要很多文件支撑(ISO9000、ISO9001是最基本的),可靠性就有点小了(并非我贬低可靠性,呵呵,我很喜欢这行,也慢慢向着这行转变)


可靠性这块passway理解的不够全面,这里面的可靠性也可以和质理管理体系一样,包含质量管理该有的什么一大堆规范啊,标准化工作啊之类的,

看我2楼所说有:

现在只是因为质理管理相对来说影响力大一点,明白的人多一点,再加上有很多国际上的大机构撑着,对于这种有影响力的先行者,它当然想把可靠性包含进来了,但我觉得可靠性反过来应该包含质量管理,


只是因为质量管理这块走的比较早,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再加上有什么ISO9000之类的大机构支持。而可靠性因为发展的不好,整个框架体系并没有多完善的建立。所以大家在看到这么强大的质量管理下面,觉得可靠性是隶属于质量管理的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0: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位待讨论,338因为对可靠性有比较深的认识,但是看到可靠性行业目前与质量管理系统的发展程度上的区别比较大,无法接受PASSWAY的观点。。可惜论坛没有PK辩论程序,不然大家一起辩论一下,看哪方支持多,哪方支持少喽。。

有部分观点我还是比较支持338兄的,投你一票。。可靠性不应属于质量范畴,更有可能包含后者。。个人观点,,,大家多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可靠性网 ( 粤ICP备14066057号 )

GMT+8, 2024-9-11 19: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